全程导医网 徐州肿瘤频道: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将国内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一时引发争论。
此次“指南”为什么会引发争议?高血压的“指南”和“国家标准”之间为什么会有“偏差”?二者又是什么关系?怎样对自己的血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江苏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心血管专委会秘书长、徐州市肿瘤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张瑶俊博士解答。
“指南”和“国家标准”
张瑶俊博士首先指出:“指南”推荐的130/80mmHg和“国家标准”规范的140/90mmHg之间并不矛盾。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法律层面,二者只是层级不同。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国家卫健委只是重申了“国家标准”而并非“辟谣”《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我在给医学生讲高血压诊断、治疗时,会做横向、纵向分析。我会让学生了解到,随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涌现、丰富,高血压定义、降压目标值、降压策略等一直在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张瑶俊博士说。
在医学领域,专家们会根据自己的临床研究形成各自的看法、结论。大家把这些看法、结论中相同的地方提炼出来,形成“专家共识”。“专家共识”对临床医生有指导意义。当“专家共识”在学界和临床上得到普遍认可,经“协会”“学会”等学术机构讨论,并以机构的名义发布,可以成为治疗某种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国家标准”是医生行医法律意义和临床意义上的指挥棒。“临床实践指南”是医生行医学术意义上的规范。在制定“国家标准”的时候,所考虑的问题要远远高于“临床实践指南”。
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高血压是列入国家管理的心血管慢病防治项目,标准制定科学严谨。
10mmHg的“灰色地带”如何掌控?
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中,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而中国高血压联盟坚持原标准140/90mmHg,反对下调标准值。
130mmHg和140mmHg之间,80mmHg和90mmHg之间存在10mmHg的差值。最纠结的当属血压处于差值之间的人。
张瑶俊博士表示:要看到《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中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注意“指南”的阅读对象是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而不是普通的患者。普通患者千万不要仅仅从数值上对自己的血压做简单的评估。
“指南”顾名思义,是给临床医生指明方向,并不是临床治疗的“铁律”。每一位患者都会有个体差异。医生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救治。如果一位患者血压不到140mmHg,但是同时患有肝肾等其他疾病,这个时候就要通过药物把他的血压再往下降一点,防止其他并发症。如果另外一位患者虽然血压超过了140mmHg,但是只有三四十岁,没有其他基础疾病。这时候就可以采取改变生活方式、增强运动等方式控制血压。除了血压计上的数值,更应该关注其他危险因素。
张瑶俊博士表示:新“指南”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让更多人从更早期阶段关注血压,进行降压,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并不建议高压在130至140mmHg的人都去医院开药,更重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健康饮食、不熬夜、戒酒等。当然,如果高压在130至140mmHg的人看完新“指南”后,对自己的健康情况有所顾虑,建议他们到医院面诊接受专业心内科医生的指导。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