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科专家蔡文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需早筛查早治疗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人生防盲第一步:新生儿眼病筛查!

  市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蔡文茜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类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为特点的眼底病变,主要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并且,随着早产儿救治成功率的提高,ROP的发生率在我国逐渐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

  因此,爱护眼睛,应从刚出生的婴儿时期开始做起!

  早产儿易患视网膜病变

  3月15日出生的兰兰(化名),出生时不到29周,体重1.2公斤,眼下的生长发育还是落后于足月出生的婴儿。市儿童医院眼科医生在对其进行眼部检查时发现,她的眼底明显有血管异常,需要定期复查。

  “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血管并没有成熟发育,出生后视网膜血管虽然还会继续发育,但因外界环境与母体内环境的巨大差异,很容易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蔡主任介绍,早产、低体重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吸氧、酸中毒、贫血、感染、黄疸等是POR发生的高位因素。

  据统计,目前我国37周以下的早产儿占婴儿出生总数的15%~20%,其中20%左右患有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需要引起各位家长的重视。”蔡主任反复强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病情,避免失明。

  “出生时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出生后4周至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就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筛查应由专业的小儿眼底病医师进行。”蔡主任说,这一个群体是需要进行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的。

  新生儿开展眼病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小眼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新生儿泪囊炎、先天性青光眼等眼病,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避免可致性盲的发生。

  视网膜病变,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

  近日,杭先生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来到市儿童医院眼科做相关检查,“孩子早产三个月,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则‘早产儿易患眼病’的报道,我便立刻带着孩子来医院检查。”

  儿童医院眼科医生利用最新的眼底检查仪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为宝宝做了眼底检查。半小时后,杭先生拿到了检查报告。经蔡主任分析后认为,孩子视网膜发育正常。

  蔡主任介绍,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左右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视网膜血管发育非常完善,完全血管化。

  “而早产儿则不然,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完善,存在无血管区,胎龄越小,视网膜无血管区越大,大片视网膜无血管区处于缺氧状态,缺氧的视网膜会产生血管生长因子,从而刺激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都伴有纤维组织增殖,纤维血管膜的牵拉可导致视网膜脱落,最后导致眼球萎缩、失明。临床研究也显示,早产儿胎龄越小,ROP的发生率越高,有些小早产儿即使不吸氧,也可发生ROP。”蔡主任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因此,加强对其的防止已迫在眉睫。”

  “目前早期诊断的主要办法是开展筛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发达国家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张视网膜病变筛查是降低致盲率的重要措施。”蔡主任介绍说:“新生儿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可以用语言或表情来表达其体内的不适或异常,因此只能通过医生的检查来发现。出生后4周至6周,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最佳时机。发现病变,积极治疗,宝宝的视功能常常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近年来,市儿童医院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引进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该技术通过采集患儿眼部样本、数据传输,即可进行远程医疗诊断。为小儿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种成像仪,视角是130度。经过移动,可以把整个眼球的眼底,包括周边部都反映过来,并且以图像的形式,在电脑里保留,形成图像报告。”蔡主任称,这是一种客观的、无损伤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有极大的视野和高品质图像,便于早期发现眼底病变。检查结果以图像形势报告,便于永久保存及随访观察。

  专家介绍:蔡文茜,徐州儿童医院眼科专家、副主任医师,东南大学眼科学硕士,一直从事于小儿眼科及斜弱视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全国小儿眼科及斜弱视研讨班和会议学习并交流。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技术擅长: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常见病、疑难病能正确诊断、治疗。尤其擅长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复杂性难治性泪道阻塞的手术治疗、斜弱视的系统治疗、斜视及上睑下垂的手术矫正。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

  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