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王佳佳:一个笑着哭的女孩 别让优秀再来伤害她

  全程导医网 徐州心理频道:小楠(化名)被妈妈带来,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非常的安静,听着妈妈诉说着自己的情况,保持着微笑,但是细心的王佳佳主任看到小楠握紧拳头又渐渐松开,反复很多次,直到妈妈停止讲话才放松。

  妈妈离开房间后小楠说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学习压力大,她的成绩一直很好,也非常努力,但最近不知道为什么逐渐失去了动力,成绩也就下降了。眼泪在小楠的眼睛里打转,但是她依然保持着微笑。

  王主任沉默了片刻,说:“小楠,其实我觉得你心里非常的难受,但为什么你还要让我看到你的微笑而不是悲伤呢?”听到这句话,小楠的眼泪夺眶而出,但依然微笑着说:“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难过和我的软弱,那是不好的,我要在大家的面前表现的很好,我......,其实,我是想让他们看到我还是开心的,并不是异类。”“但这样做,给你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啊,你最想让谁看到你的开心?”小楠擦了一下眼泪,笑着说:“我的妈妈,她和爸爸离婚之后,我不想再让她难过,不想再给她压力,我不能让她看到我悲伤,因为她会不高兴。”

  这个时候,王主任注意到,小楠一直用右手握着左侧小臂,并苦笑的看着,“小楠,你平时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情绪呢?”“我会用自残,就是用......”小楠顿了一下说:“用刀片划胳膊,这样会让我好很多。”“我可以看一下吗?”小楠慢慢的撸起袖子,左侧小臂布满了一条条划痕,但很快小楠就把袖子放下了。

微信图片_20191231160547.jpg

  “就像奶奶做好饭之后我不愿意吃,她会骂我是贱*,说对你这么好了还是不听话,妈妈也会这样说我,他们不允许我有任何的反对意见,只能接受,我必须高兴他们才能满意。”“当你划伤自己的时候会想什么呢?”“就觉得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感觉好一些,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才能让内心难以承受的伤痛减轻一些。”

  “我从小就很优秀,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当进入到初中之后,我的优势慢慢的变弱了,我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的优秀,但是我必须优秀,因为这样才能让妈妈爱我,才能减轻妈妈的痛苦,当我真的不可以的时候,我会躲起来哭,但是在同学和家人的面前还是保持着微笑,其实我内心痛苦到不行,真的快撑不住了,但我又不知道该跟谁说。”

  “我的优秀就像是一种枷锁,紧紧的锁住我,不让我有任何的怠慢和松懈,我甚至不能停下来休息,哪怕是松一口气我都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浪费了妈妈和奶奶的辛苦,所以我必须优秀,因为不优秀就没有人会爱我,我就什么也不是了。”  ......

  王主任跟小楠聊了四十分钟的时间,约定之后每周见面一次,王主任通过心理测试的结果以及问诊的情况单独跟小楠的妈妈进行交流:依据目前情况,小楠有自残行为但并不存在有计划性、持续性的自杀意念或行为,考虑诊断是中度抑郁发作。治疗方案以心理治疗为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于亲密关系的认识以及自我评价系统的内容,并且建议小楠的妈妈必须加入到心理治疗联盟中,转换对小楠的应对方式,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帮助她度过这段时间,给予她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给予更多没有条件的爱,家庭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或者父母”,“孩子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家庭问题的一个窗口”,孩子能来就诊,同时也是为家庭打开了一扇接受改变的大门,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和责任都推给孩子,必须整个家庭的联动才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那么对于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自残行为,我希望可以通过下面相关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有所了解与认识(部分内容节选或摘抄自知乎文章:当身体成为替罪羊:怎样停止自残):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Saskya Caicedo和Janis Whitlock澄清了人们对自残最常见的几种误解:

  自残是可怕的疯狂——事实是因为悲伤而自残并不比因为悲伤而沉溺酒精更病态,只是对多数人来说,酗酒比自残更容易理解和被社会接受。

  自残的人都有精神问题——事实是自残者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没有发现有可诊断的精神障碍。

  自残的人享受自残——事实是自残的人一样能感觉到疼痛,他们也并不喜欢疼痛。

  自残的人所谓无法停止自残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停止——事实是如果长期用自残来处理情绪问题,会越来越依赖这种方式。

  其实,自残是对情绪痛苦的跨越本能的抵挡。

  自残者常常说自残能够帮助他们处理难以承受的情绪。

  这些情绪包括挫败感、自责、悲伤、焦虑、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愤怒、孤独、空虚感等等。

  而他们想要用自残来:平复、表达、释放、控制、转移这些强烈到几乎要把他们淹没的痛苦情绪。

  对自残者来说,令人痛苦的情绪就像汹涌而来的洪水,而自残只是用来阻挡他们的最后的防线。

  Kemar Prussien和Sarah Rosenblum用流程图来表示负面情绪导致自残的过程:

  1.negative experience occurs-负面经历的发生

  2.negative feeling start-负面情绪的发作

  3.wants a “make it go away”feeling-想要获得“让它走”的感受

  4.seeks temporary relief-寻求短暂的缓解

  5.self-injures-自残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Joseph Franklin认为身体疼痛从开始到消失能够带来一种情绪上的快感,自残者只是无意中发现和利用了这一神经机制。

  那么疼痛是如何让自残者自己感觉好起来的呢?

  准确地说,让自残者感觉好起来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自残结束后疼痛消失的过程。

  Joseph Franklin注意到一种一直存在的神经现象——疼痛消失释然(pain offset relief)。即身体疼痛,无论它从哪里来——病痛或者有意为之的自残——它的结束都不仅带来身体的重归舒适,还带来心理的如释重负,这样身体疼痛结束就像给了心理一个奖赏,这种奖赏不仅是感受到的情绪痛苦的减弱,还有情绪快感的出现和增强。

  康奈尔大学在2003年启动了康奈尔自残及康复的研究项目,对自残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的资料给出的建议大致如下:

  1. 和信任的人谈论自己的自残

  2. 觉察触发情境、事件感受到自残的过程

  3. 付出努力处理负面的自我认知

  4. 学习替代的应对方式

  5. 了解改变需要经历的阶

  6. 不要害怕重蹈覆辙

  7. 寻求专业的治疗

  对于自残者的家人或朋友,梅奥医疗中心给出的建议:

  获得信息

  不要评判或批评

  让TA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你都很在乎TA

  支持治疗方案

  分享应对策略

  寻找支持同时照顾好自己

  参考资料

  1.Caicedo,S.&Whitlock,J.L.(2015).Top 15 Misconceptions about Self Injury.

  2.Prussien,K.,Rosenblum,S., Whitlock, J.L. What role do emotions play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3.FranklinJ.C.(2015).How Does Self-Injury Change Feelings?

  4.Franklin J. C., Lee K. M., Hanna E. K., Prinstein M. J. (2013). Feeling worse to feel better: Pain offset relief simultaneously reduces negative affect and stimulates positive affect. Psychological Science.

  5.Franklin, J. C., Puiza, M. E., Lee, K. M., Chung, G., Hanna, E. K., Spring, V. L., & Prinstein, M. J. (2013). The nature of pain offset relief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A laboratory study.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6.Cornell Research Program on Self-Injurious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2003). The Cornell Research Program on Self-Injury and Recovery

  7.Mayo Clinic. Overview - Self-injury/cutting.Overview - Self-injury/cutting - Mayo Clinic.

  

微信图片_20191231160603.jpg

 

  专家名片:王佳佳,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副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辑著作《心理健康教程》(副主编)、《护理心理学》(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应急心理干预学组成员、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公共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先进个人、江苏省第四届“百名医德之星”、徐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徐州市首批“阳光医生”;九三学社徐州市青年委员、九三学社徐州市云龙区委员会副主委及三支社主委、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心理指导老师、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教授、徐州市中医院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心理治疗与评估学组秘书,从事精神卫生及心理治疗工作13年,擅长抑郁症、神经症的药物及心理治疗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

  联系电话:15952158887  心理咨询治疗中心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