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东方医院/心理频道:挤眉弄眼、反复咳嗽......现在社会上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的一些“怪举动”而苦恼,跑遍各大医院反复就医,却一直没有成效,这到底是什么病?近日,全程导医网的小编带着疑问采访了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科专家周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儿童抽动症在作怪。
反复清嗓子 其实是患了抽动症
今年11岁的成成,看上去和正常孩子没有不一样,但他总在不经意地瞬间“咳咳”地清嗓子,平均十秒钟就会进行一次。慢慢地,成成不仅因这些怪异的举止逐渐被同学疏远、孤立,而且还已经导致喉咙严重水肿。成成妈妈以为孩子患了咽炎,就带他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可治疗一段时间后总没有好转。在成成妈感到迷茫的时候,经朋友介绍,他们来到了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
“经过仔细检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孩子其实患上了儿童抽动症。”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科周勤告诉小编。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学龄期,且男孩多于女孩。
周勤表示,儿童抽动症按轻重程度一般分为三个等级,2周到1年内的称为短暂性抽动障碍,表现多为反复重复一个动作,如眨眼、耸肩、清嗓子等,一般一年内就会自动痊愈;而像成成这样超过一年,以发声抽动单一发生为主的,属于慢性抽动障碍;超过一年以上,且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同时存在的就是抽动秽语综合征,这种患者一般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污言秽语,程度严重的,甚至有用笔戳脸、用刀划手的自伤行为。
压力过大 容易诱发抽动症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从而管教太严,限制过多,教育方式也是简单粗暴,孩子稍不听话,就会“河东狮吼”。同时,孩子的学习负担重,课业繁多,家长不理解,同学不友善,导致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难以纾解,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自然会加重他们的焦虑感和窘迫感,容易产生愤怒、敌视、反抗等严重对立行为,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孩子产生抽动症行为。
同时,周勤指出,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根本原因主要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诱因有多种,研究认为与遗传、感冒、脑轻微损伤、缺氧、微量元素失衡、精神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诱因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因素指先天禀赋不足而致阴阳失调,如遗传因素而致基因缺陷、产伤而致头颅损伤、难产、剖腹产、出生时窒息等均为患儿禀赋异常;后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肝气郁结、情感不适等。因此,治疗儿童抽动症关键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另外,周勤表示还可能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系。零食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长期使用电子产品都会加重症状。
周勤建议家长,尽量减少孩子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平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或者不吃零食以及辛辣刺激的食品。
抽动症儿童应注重心理治疗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虽然不是重危疾病,也没有明显的脏器损害,但发病后不能很快控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困难,给家庭造成很大心理负担。所以,对此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周勤表示,抽动症儿童做出稀奇古怪的动作是不由自主、无意识的,症状反复发作,孩子也无法自控。多发性抽动症可对患儿自身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因此,治疗原则仍然强调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社会交往治疗并兼顾药物的综合性治疗。
“患儿和家长要正确认识抽动症,理解抽动症的性质和特征。”周勤说,我们应积极地劝告抽动症儿童不必为此感到自卑、自责,正确对待同学的讥讽和嘲笑,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增强对治疗的信心。通过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只需要进行心理行为治疗即可,而不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主要是予以心理调适,进行心理疏导。
周勤建议患儿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外玩耍,多交朋友,期望形成外向性格,以最大限度减少抽动症带给患儿的不良影响,同时发挥亲情关系的优势,主动亲近孩子,与之谈心,沟通心理,帮他解开心结,并积极找专科医生治疗。
有些孩子的抽动症状得到控制后,由于长期的心理影响,往往使心理发生缺陷或障碍,有的甚至病状已经完全康复仍不能适应社会,拒绝或不习惯与周围人交往,形成自闭心理......这些都将使孩子的自尊受挫或被排斥在集体之外。面对这种情况不能消极怠慢,也可以找心理医生治疗,鼓励孩子大胆说话,有疑问多请教,家长和周围人的关心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极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改善。
总之,对于抽动症儿童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人正常的交往,无疑对孩子心理的素质有着重大影响。
徐州心理咨询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