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酯类药物存在“耐药”现象吗?

  硝酸酯类药物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心肌缺血药物之一。但是,硝酸酯类药物存在“耐药”现象。

  患者:耐药重视程度不够

  研究表明,虽然硝酸酯类药物临床使用非常广泛,但是,目前在临床上患者仍存在用药方法不正确,以及对耐药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规范。研究证实,任何剂型的硝酸酯类药物连续应用24小时后均可发生耐药现象,一旦发生,不仅疗效减弱或缺失,而且可能造成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那么,什么是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是指患者连续用药48~72小时以后,其药物抗心肌缺血及扩血管效应的降低或消失。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患者对同一剂量的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效应下降或消失,必须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物剂量,或合并其他措施才能维持原来的药效。

  硝酸酯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硝酸酯类药物除本身会产生耐药现象以外,还存在交叉耐药现象,即不同制剂或不同给药途径之间均可发生交叉耐药。例如,患者用硝酸甘油贴膏产生耐药后,这时,若口服消心痛也会有耐药现象发生,这是因为所有硝酸酯类药物都是通过生物转化为一氧化氮而发挥作用的。

  抗耐药:宜采用间歇疗法

  为防止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发生,目前认为,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必须采用偏心给药方法(间歇疗法),即患者需要保证每天有8~12个小时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这期间,患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预防心绞痛反跳发生。

  此外,联合用药也可防止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发生。例如,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依那普利、苯那普利及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可防止耐药现象产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同时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联合使用其他氧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也可防止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产生。

  总之,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需重视硝酸酯耐药问题,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