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神经内科专家: 脑卒中呈年轻化趋势



  13岁的女孩突然头疼呕吐,脑叶出血;39岁的销售代理突然右侧肢体无力,瘫倒在酒桌上;43岁的公司CEO庆祝生日时,突然眼前一黑,看东西模模糊糊……这些,都是“脑卒中”惹的祸。

  “好多人都以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徐医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瑞国教授称,脑卒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脑中风,虽然它是60岁以上人群高发,但绝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随着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现在该病的发病情况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此外,因为压力过大、运动量过少等原因,脑力劳动者罹患脑卒中的几率也是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董瑞国教授介绍,据2008年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脑血管疾病已经超越心脏病和癌症,成为排名第一的杀手,其致残率也极高。戒烟戒酒、生活规律、综合膳食和适当锻炼,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30多岁的年龄 60多岁的脑子

  █病例

  34岁的张女士长期高血压,一直没有重视,虽然也按照医嘱吃了控制血压的药物,但服药不规范,控制没达标,结果一个月前忽然脑梗塞,半身不能动弹。家人将其送到徐医附院神经内科治疗,检查发现,张女士的心脏、肾脏受损,脑子有多处多发性梗塞灶,导致右侧肢体偏瘫。

  “30多岁的年龄,脑子却像60多岁的老人。”董教授告诉记者,张女士的脑梗塞情况非常严重,经过住院治疗,降血压、清除脑梗塞灶、改善脑循环、去除危险因素,张女士的病情有所恢复,但损伤不可逆转。

  专家推荐

  董瑞国 主任医师、教授、硕导。主要从事缺血脑保护机制的研究。擅长神经科疑难重危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头痛、头晕、癫痫、帕金森病和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老年性痴呆、失语症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和治疗。现为《中华脑血管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等杂志编委。参与编写、主编或编译《神经内科处方手册》、《神经病学》、《失语症》、《临床实习指导》、《现代临床脑电图学》等教材、专著9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和《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项目5项,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奖等6项。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周六上午。

  长期吸烟喝酒 突然瘫倒在酒桌上

  39岁的刘先生是某公司的销售代表,平常应酬多,长期吸烟、大量喝酒,生活作息极没规律。但他自己始终没有重视,自恃身体强健,平时无病无痛,吸烟喝酒丝毫不加节制。去年春天,刘先生又一次外出应酬,和客户在酒桌上胡吃海喝,觥筹交错间,刘先生突然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朋友见状,赶紧将其送往徐医附院。

  “病人发病3小时之内就送到医院就诊,我们给他进行了CT检查,发现他出现急性脑梗塞症状,为其做了急诊溶栓治疗,病人的肌力才从零级恢复到了二三级。”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程言博称,进一步磁共振检查后,发现病人脑子深部有新鲜的梗塞灶;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其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高,血压高。“我们分析,病人的病情与他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关。潜在的高血压、高血脂被忽视,引起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脱落,造成脑栓塞。”

  程言博副教授称,经过抗栓、控制血压、强化降脂、神经保护等系统治疗,刘先生的肌力显著改善,言语不清状况好转。“为了防止再发,我们为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又长期规范口服抗栓、降脂药物。一年的随访发现,其功能恢复良好。”

  樊红彬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癫痫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脑损伤康复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委员。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中青年骨干、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2年5月至8月受卫生部委派,赴意大利锡耶纳大学综合医院专科研修。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擅长癫痫、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脊髓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负责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分别在国际SCI杂志及国内中华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全天;癫痫专诊时间:周五上午

  据董瑞国教授介绍,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不分年龄、肤色,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能发病。高血压、房颤、糖尿病、吸烟、运动减少等慢性疾病是容易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脑卒中,也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由于我国目前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体系不健全,健康知识普及率较低,目前我国有大量脑卒中高危人群。

  “脑卒中的发展有年轻化的趋势。”董教授表示,家族有高血压遗传史、体型肥胖且长期抽烟者、以及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较大者,都属于心脑血管的高危人群,也就是这些人群易患脑卒中。

  █脑卒中正在年轻化

  █五分之一的血管病源自心脏

  “吸烟酗酒、运动量少、高热量饮食、过度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原因。不乏正值青壮年的患者在工作生活中毫无症状地突然倒下的例子。”徐医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樊红彬说,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大家懂得相关知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脑卒中的患病率就会减少近一半。

  此外,还有很多人误认为颈动脉筛查就是脑卒中筛查。事实上,颈动脉筛查只是脑卒中筛查的一小部分,脑卒中筛查是综合过程,还要看是否具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不要认为在社区查了颈动脉没有事就是安全的。同样,脑血管检查正常也不意味着就不会患脑血管疾病。因为血管因素只是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1/5的脑血管病是来自心脏的问题,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说,脑血管检查正常也有可能患脑血管疾病。

  █盘点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据樊红彬主任医师介绍,临床上,将脑卒中的预防分三级,其中一级预防(疾病发生前的预防)最重要,它的目的是使高危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自己属不属脑卒中的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人群可以自己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脑卒中的发生有8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脑卒中家族史。“如果发现自己存在≥3项危险因素,就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应抓紧去医院进行专业的筛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年过节期间都是脑卒中的高发期。“过节期间,人们喜欢走亲访友,成夜狂欢,胡吃海喝,睡眠不足,这种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极易导致脑血管疾病。”樊教授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神经内科病区收治的病人比平时增加了20%,医生的工作量达到平日的4、5倍。

  █早发现早预防

  采访中,董瑞国教授指出,脑卒中不但发病率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很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15秒钟就有一个卒中新发病例,每21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卒中。与此同时, 吸烟酗酒、运动量少、高热量饮食、过度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导致了“青年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有很多正值青壮年的患者在工作生活中毫无症状地突然倒下,让人惋惜。

  董教授介绍,卒中的早期症状通常有6个: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突发言语困难,或理解力下降;眼前视物模糊、黑朦双影;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突然眩晕,觉得所有不动的东西都在晃动;突发强烈头疼,持续1小时以上。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都觉得脑卒中发生很突然,没法预防,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董教授表示,在发生脑卒中之前,许多人会有一些“小中风”症状,这些症状就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因为只是出现很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因此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例如,突然一侧身体麻木或无力;突然说话困难或理解障碍;突然一只眼睛甚至双眼视物不清或有复视;突然行走困难或失去平衡;突然眩晕;突然剧烈头痛。“出现上述症状应该不要耽误,赶紧到附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另外,在脑卒中的治疗上,有一句话叫“时间就是大脑”,只有分秒必争才能尽量降低脑部的损伤。如果脑卒中发生了,家人要做的是立刻拨打120,千万不要抱着等等看的心态。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要尽量将病人送到设有神经内科等专科的医院,以便尽快开展规范治疗。”董教授提醒,中风发生后的3小时内是救治的黄金时间,对病人的康复有利,超过6小时,病人的残疾程度会增加。

  程言博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脑中风、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尤其在脑中风的超早期溶栓、介入治疗和脑神经保护策略、神经变性的发病机制以及神经功能的远期康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被评为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0被江苏省委选派为第七批援疆技术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5项,在国际期刊以及中华系列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