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频道:对大多数普通健康人群来说,AMI的预防首先要从预防冠心病开始。
首先应戒烟,以降低患冠心病的危险。超重或肥胖者应降低体重,以利于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HDL-C,改善糖耐量和预防糖尿病。
其次,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有人认为,缺少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运动时主张采用大肌肉群来做阻力小而重复次数多的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慢跑、游泳及做健美操等。
高血压发生后,应先采用非药物方法如戒酒、有氧运动、低钠(<4g/d或70mmol/d)摄入、高钾摄入(水果、蔬菜、豆类等)和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治疗药物分为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α受体阻滞剂等。
高脂血症治疗的原则是饮食调解和减轻超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和贝特类,二者合用时发生肌病及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大,其它副作用也会增多。
糖尿病者必须戒烟,否则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增加4倍。其次,必须减肥,要限制总热量并鼓励体力活动。对轻型糖尿病者,应在给药前先试行2~4个月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严重者应及时予药物治疗。
对于有促进凝血因素的患者,主要是减肥、减重、戒烟、减少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使用阿司匹林及调脂药等。可显著降低50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AMI的发生率,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效果尤佳。
最后,应再强调改进膳食习惯。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类),适量的菜油、橄榄油、花生油(富含VitE)及全成分谷物,会起到保护动脉内皮,抗LDL氧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在冠心病患者中的预防
2.1继续控制和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上述的多种危险因素对心绞痛患者来说更加危险,应尽量控制和消除。
2.2药物预防:除了预防和祛除危险因素的药物(如调脂药、降压药等)外,适当的药物治疗使用硝酸盐、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三大基础用药外加抗血小板药物即可达到目的。
药物治疗不能消除患者大多存在的器质性粥样硬化狭窄,故对于怀疑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宜择机做冠状动脉造影;以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2.3PTCA和CABG:药物治疗受限的心绞痛患者,为消除器质性狭窄引起的严重缺血或发生AMI的危险,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会起重要作用。
2.4在既往有过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预防:在这些患者中AMI的预防就是防止发生再梗死。首先,要注意对高危患者的识别。多支血管病变是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有左主干病变者发生再梗死的机会3倍于无左主干病变者。其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易于破裂者及血栓形成倾向严重者易于发生再梗死。它可表现为梗死后心绞痛,危险性是无梗死后心绞痛者的2.5倍。
总之,再梗死的预防依然离不开基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对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的改善以及PTCA、CABG等非药物治疗对器质性狭窄的干预等综合措施。
专家介绍:梅发光,男,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心血管临床诊疗十余年,曾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进修一年,多次赴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培训及学术交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中西结合诊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压等心脏疾病。主攻心脏介入诊断和治疗,完成心脏介入手术近1000例,特别是在冠心病的介入支架治疗更有丰富经验,擅长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擅长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曾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中西结合诊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压等心脏疾病。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