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医院专家孔德清介绍泻血疗法的治疗原则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院/中医频道:泻血疗法,又名放血疗法、刺络泻血法、刺血法,祖国医学称之为“刺络”。《内经》162篇中就有46篇(《灵枢》26篇、《素问》20篇对泻血作了论述,泻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毫针、梅花针或者用刀具刺破躯体的一定部位,放出一定量血液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我在临床上常用一次性注射针头作为泻血操作的针具。 

        案例:

  1·腕管综合征

  李某某,女,38岁,个体,2015年8月9日初诊。左手指渐进性麻木2月,加重伴疼痛1周。患者2月前即出现左手指麻木,曾于外院住院治疗,给予药物(用药不详)治疗,病情未见好转。近一周来因症状加重,即来我院就诊。症见左手指麻木、疼痛,尤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为著,夜间或清晨明显,夜间多次因入睡数小时后出现麻木、疼痛而醒,醒后可甩手后缓解。查体:腕叩实验和屈腕实验均为阳性,大陵穴及拇指赤白肉际处青筋暴露明显,舌质暗紫,苔白,脉涩。

  徐州市针灸脑病科副主任孔德清表示,中医诊断:痹症(瘀血阻络证);西医诊断:腕管综合征。治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拟取大陵穴区域、大鱼际区域、肩胛手足区、足跗阳明区,用三棱针泻血。令患者俯卧,使被刺区域充分暴露,医者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对准被刺区域散刺,刺入静脉约2-3mm即退针,被刺区域迅即出血,血色呈紫黑色,予拔罐并留罐10min。治疗后患者感手麻、疼痛明显减轻,次日复诊,原法再施1次后基本痊愈。

  2、腘血管陷迫综合征

  陆某某,男,38岁,销售员,2015年8月1日初诊,右下肢间歇性跛行 2月。曾多次于本市三级甲等医院治疗,未见好转。现患者在慢步行走时即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有右下肢麻木不适,尤以开车时麻木明显,在快步行走或者跑跳时没有症状,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舌质暗,舌下瘀血,苔白腻,脉涩。

  中医诊断:痹症(瘀血阻络证);西医诊断:腘血管综合征。治疗予行气活血,祛瘀通络,取膝后太阳区、小腿阳明区、足跗阳明区,患者俯卧位,区域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散刺浅表静脉怒张处,拔罐并留罐10min。患者隔日在相关区域再行治疗1次,右腿间歇性跛行基本消失,慢步行走如常人,舌下瘀血也恢复正常,随访未见发作。

  3.急性腰扭伤

  孙某,男,30岁,农民,2015年7月10日初诊,自诉右侧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天。患者于昨日提重物时,因腰部用力不当,突感右侧腰部疼痛难忍,伴活动受限,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查:右侧腰部无红肿,右侧骶髂肌有明显压痛,舌质稍紫暗,苔白,脉涩。

  中医诊断:腰痛(瘀血阻络证);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治疗:活血散瘀,行气通络。取膝后太阳区、病灶区。患者俯卧位,区域消毒后用无菌三棱针散刺,拔罐并留罐10min,治疗后患者腰痛明显缓解,腰部活动自如。

         4.宫寒

  卢某某,女,48岁,职员。2015年7月15日初诊,自诉腰腹部冷、胀、痛不适20年。患者20年前,产后并发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予静脉大量输液后遗留腰腹部冷、胀、痛等症状,予每晚热水袋热敷,症状稍缓解,平素穿衣较常人多,腹部胀时轻时重,自诉严重时腹部胀而欲破,腹部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伴有四肢发凉,曾于外院多次治疗,未见好转。查体:腰腹部触诊凉如冰敷,腰腹部见青筋暴露,右下麦氏点可见长约8cm疤痕,舌质暗紫,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宫寒证(寒凝血瘀证)。治疗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为主,选取腰背肾水区、臀部坐骨区、足跗阳明区,嘱患者俯卧位,区域消毒后用无菌三棱针散刺,拔罐并留罐10min,治疗后,患者感腰后背较前发热,胀较前减轻,嘱其每晚用艾叶灸关元穴和神阙1小时,一周后如约复诊,诉冷、胀、痛均较前明显减轻,再取:下腹下焦区、踝下肾脑区、足内侧肾区,泻血要点同上,治疗后患者诉腹部胀进一步减轻,嘱其继续配合灸法,每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恢复常人生活。

  5、颈肩综合征

  刘某某,男,29岁,职员。2015年8月18日初诊。自诉左颈、肩部酸痛5月余,加重2天。患者1年前始出现颈肩部酸胀、疼痛,颈部活动稍受限,诉睡觉时喜俯卧位,近2天来,患者感上述症状加重。查体:颈椎下段棘旁可触及紧张、压痛、活动稍受限,压痛点多位于棘突旁、风池穴、肩井穴等处,舌质稍暗,苔白,脉弦。

  诊断:颈肩综合征,治疗: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取十八星穴、病灶处、手足肩胛区,常规消毒后,三棱针散刺,拔罐并留罐10min,治疗后患者诉酸、痛基本消失。

  6.丹毒

  刘某某,男,49岁,经理,2015年6月15日初诊。左下肢片状红疹2天。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内踝上方皮肤片状发红,肿胀、疼痛,遂到某西医院治疗,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左下肢皮肤片状红疹,色泽鲜明似丹毒,形状不规则,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晰,边界稍隆起,压之褪色,去除压力后颜色立即恢复,伴有恶寒、发热。查体:皮肤灼热,体温38℃,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诊断:丹毒,证型:火毒浸淫证,治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取病灶区、膝后太阳区、手肘横纹处,予常规消毒后,三棱针进行散刺,治疗后患者马上热退身凉,下肢红疹明显减退,1小时后复查体温37℃。

  7·面瘫

  张某某,男性,50岁,职员,因“左侧口眼歪斜1天”就诊。患者昨日劳累后,忽然出现左侧口眼歪斜,左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蹙眉,眼裂变大,左眼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食物滞于左侧齿颊内,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诊断:中医:面瘫 ;西医:面神经炎,予泻血以通络活血,祛瘀生新;取:口腔颊内侧;鼻翼内侧;足附阳明区泻血。治疗一周一次,三次为一疗程。予中药汤剂以祛风散寒,利水消肿,经过一个疗程,三次治疗后,患者痊愈。

  8·慢性鼻炎(意外发现)

  某女,26岁,因面瘫后遗症半年余,前来求治,予上法泻血治疗,一周后二诊,患者面瘫症状未见改善,但自诉慢性鼻炎已三月的鼻塞不通症状,从此霍然而愈,继续治疗至今已一月余,面瘫症状未有明显好转,但鼻炎已愈。

  某女,66岁,因面瘫一周前来求治,同样予上法泻血治疗。一周后二诊,自诉困扰其十余年的过敏性鼻炎竟然痊愈了,以前每天从早到晚,喷嚏时作,清涕不断,现在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月未复。

  《素问》调经论篇“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千金方》说“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中医认为气血循行经络之中,充实润养全身,人体各机能的活动,均依赖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如果气血运行功能失调,发生气滞血瘀,就能导致病变。中医常说“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痛病必有瘀,重病必有瘀”,人如有气血瘀塞,单纯用药或用针,常效果不彰,其原因为通道闭塞,气血受阻不通,营卫之气不能畅达,因此瘀塞不除,行气活血不易,造成吃药、针灸效果不佳,这时只有先行泻血通络通气,扫除障碍,才能脏腑阴阳平衡,身体恢复健康。

  祖国医学之泻血疗法通过望诊、触诊寻找要穴,一针见血,放出病气、邪气、病血、恶血、毒血,肃清气血瘀滞,疏通经络,调整虚实,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调和紊乱,扶正除邪,使病机改善,气血通畅,恢复正常。《灵枢》云“苑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说“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身体有病,能出尽恶血秽气,身体自然好转,正如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因此放血疗法自古以来就为医者所重视。

  本人遥承台湾董氏泻血疗法,将泻血疗法广泛的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领域,比如一些常见疾病,如头痛、项紧、腰背痛、周围性面神经炎等,同时对于一些顽固性的、久治不愈等疾病,如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泻血疗法是祖国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安全可靠、虚实皆治、疗效迅速、经济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发扬光大。

  专家介绍:孔德清 徐州市针灸脑病科 副主任 主任中医师 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首届毕业生,学习并从事针灸工作三十年,善于灵活运用针刺、艾灸、火柴灸、棉花灸、火罐、火针、刺络放血、割治,手针、头针、耳针、腕踝针、水针、电针等治疗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

  徐州中医咨询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