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频道:肠胃不好的人都怕吃东西:没吃几口就觉得胃胀,吃得略油腻就开始难受,甚至腹痛难忍。这些人常把“消化不良”挂在嘴边,还会随身带上一盒胃药,但徐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却指出,有相当一部分人带错了药:“进食后,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饱胀、疼痛,要警惕是胆囊出了问题。”
饮食过于油腻 容易引发胆囊疾病
58岁的张女士(化名)最近总觉得胃不舒服,稍微吃点东西就胃胀,上腹部还隐隐作痛。她以为是慢性胃炎又犯了,就到药店买了点胃药吃。谁知吃了足足一星期,疼痛丝毫没有缓解。张女士实在撑不住了,就前往徐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该科副主任中医师王晓红接诊后,详细询问了张女士的饮食习惯和发病情况,初步判定张女士并非胃病这么简单。
原来,张女士特别爱吃肉,每天的饭菜里面必须要有肉。一个星期前,孩子买了她最爱吃的粉蒸肉,她高兴地停不住嘴,连吃了好几块,从那之后,“胃病”就犯了。
听到这,王晓红心中有了数,建议张女士去做一个腹部彩超。彩超结果显示,张女士并非胃病,而是胆囊炎。
“生活中有很多像张女士这样的胆囊炎患者,反复上腹痛都以为是慢性胃炎所致,会自行吃胃药。实际上,这种随便吃药的习惯很不好。”王晓红指出,胆囊炎常见临床表现是慢性上腹痛、右上腹或剑突下为主,伴有餐后上腹饱胀或嗳气,多以饮食油腻为诱因,这些特点确实极易与慢性胃炎相混淆。但要提醒的是,有时候服用消炎药的确能够缓解疼痛,但却是治标不治本的,反而容易因此掩盖病情,导致病情延误,酿成严重后果。
她介绍说,胆囊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以市中医院消化内科胆囊炎专病门诊为例,每天的就诊患者至少在10人以上,年龄有老有少,其中女性多于男性。“这与现代人的不良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有的人不吃早饭,或者不按时吃饭,有的人饮食中摄入的高热量、高脂肪成分太多,都会对胆囊形成一定的刺激。”王晓红如是说。
中医药方案治“胁痛” 辨证施治有优势
据了解,胆囊炎有急、慢性之分,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转变而来。急性胆囊炎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女性,有进食不当、饱食或脂餐、过劳和受寒、精神因素等诱发。发作间歇期可有上腹不适。
王晓红表示:“由于内脏神经定位不准确的特点,患者有时很难说清疼痛部位,所以我们建议,腹痛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通过相应的检查来大体判断病变的部位,给予更好的治疗。”比如对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一般是卧床休息、禁饮食、纠正电解质紊乱、给胃肠减压、解痉止痛、抗生素抗感染、激素治疗等。若药物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则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慢性胆囊炎,则以保守治疗为主。
王晓红称,对于症状轻、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可选用非手术治疗,低脂饮食,长期口服利胆药物,必要时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重或反复发作胆绞痛,伴有胆囊结石者,可选择手术治疗。除此之外,采用中医药调节内里,可起到更好的疗效。
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医将胆囊炎称为“胁痛”,认为其病因主要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因素包括气滞、血瘀、湿热。在面对慢性胆囊炎患者时,应进行确诊分型,予以辨证施治。
“比如胆囊炎的疼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嗳气频作等症,属于肝郁气滞型,应疏肝理气,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或者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发热恶寒等症,为肝胆湿热型,需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划裁。胁肋刺痛,痛处拒按,入夜痛甚等症,为瘀血阻络型,应活血化瘀通络,使用血府逐瘀汤划裁;胁肋隐痛,欲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等,为肝阴不足型,宜养阴柔肝,治疗以一贯煎加减。”王晓红详细解释说。
她还提醒广大胆囊炎患者,除了服用中药调理外,应以低脂、低胆固醇、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宜,提倡少量多餐,切勿暴饮暴食;同时,忌食生冷、辛辣、腥荤及煎炸油腻食品。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