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上“保健品推销”的当了 3.15将至专家提供维权建议

  全程导医网 徐州医药频道:日前,中消协发布了老年人慎防的十大消费陷阱,其中多条都涉及到了保健品推销。3·15来临前,市12315也对老年人群体发出了消费预警提示。鼓楼司法所的法援律师们此前综合投诉案例,总结出几个和保健品相关的推销特点,并为老年人群体提出相关的维权建议。

  ●投诉案例 一万元买的按摩床垫不管用

  刘老太太于2016年10月从某商家处购买了一款价格1万多元的“多功能健康床垫”,没有消费凭证。商家口头宣称该床垫能够治疗手脚疼痛、抽筋等问题,并可疏通血管。但刘老太太购买后两三个月后,发现该床垫并不具备商家宣传的功能,与商家协商退款却被拒绝。

  然而,由于消费者曾先生的母亲在购买床垫时未索取消费凭证,并且商家只对床垫功能给予了口头承诺,如今刘老太太在维权时面临难以举证的困境。

  无独有偶,王女士去年在某品牌专柜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台老年人专用腿部按摩器。买回家后不久,由于加热、开关等频出故障,按摩器先后于去年10月和12月更换过。不料前几天按摩器再次出现故障。王女士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由要求退货,却遭专柜方面拒绝。对方表示,王女士需拿出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确认属于产品质量问题方可退货。王女士认为是专柜刁难她,投诉到12315。

  经调查,王女士反映的情况属实,与专柜沟通后,专柜称王女士需拿出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确认属于产品质量问题方可退货。经多次调解,最终专柜给王女士更换了一台按摩器。

  ●律师总结 商家惯打“三副牌”

  鼓楼区司法局法律援助“12348”热线也接到一些老人听信虚假宣传和“培训洗脑”,在选购保健品受骗上当的投诉。为此,该局的法援律师们综合投诉人的反映,总结出了保健品推销的不法经营种类。

  首先是打“馈赠牌”。针对老年人比较节俭的特点,一些商家会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等免费附赠礼品或抽奖,用礼品和抽奖做诱饵,再附加兜售保健品。其次是“服务牌”。一些经营者经常请一些所谓的“专家”进行所谓的“义诊”,进行免费讲课、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然后假称老年人患有“严重疾病”,适时地推销保健品。然后是“科技牌”。科学技术发展很迅速,经营者以一些科技术语“绿色无污染”、“超声波”、“微循环”、“水分子活能量”等等为由,忽悠老年人。最后祭出了关键的“效果牌”。经营者介绍保健品“包治百病”、“特殊疗效”,并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故意雇佣他人现身说法,制造抢购假象,欺骗中老年人进行购买。

  鼓楼司法局法援律师提醒老年朋友们:保健品不是药品,治病应遵医嘱服药或采取治疗措施,不要轻信虚假宣传和培训洗脑。即便选购保健食品也要经医生检查,选购从正规销售渠道了解,购买时并注意适用条件等,到正规地点购买,须认准标志和批准文号,不要冲动从众购买。

  ●一再提醒 索要票据 依法维权

  市工商局12315在解读文中所提到的曾先生和王女士两个案例时,分别提到了《广告法》、《新消法》。并提醒老人和子女们,应该要学会依法维权。

  按照《广告法》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因此,经营者宣传床垫具有治疗手脚疼痛、抽筋、疏通血管的功能,欺骗、误导消费者购买,是违反《广告法》的行为,构成虚假广告,应当依法对消费者承担退款、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所以曾先生如果能提供相关的消费凭证,是完全可以很好维护合法权益的。曾先生的遭遇也给老年消费群体提个醒,在购买相关商品时,一定要索要交易凭据,以备在发生纠纷时,可以当作消费证据。

  对于王女士的遭遇能够顺利得到解决,就是因为其保存好了证据。

  通过查阅《新消法》,可以发现第二十三条增加了对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把特殊商品或服务的部分举证责任分配给了经营者。在六个月内对购买耐用商品或装饰装修等服务瑕疵发生争议的,经营者不能提交充分证据证明商品没有质量问题的、损害是由消费者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这就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加消费者胜诉的几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并非免除消费者的全部举证责任,消费者应当举证证明其向经营者购买了争议商品或者服务,且该商品不能正常使用或者服务出现瑕疵。

  ●相关链接:老人服用保健品注意事项

  ●维生素服用

  维生素C带有酸性,大量服用可能导致胃部不适,所以最好在饭后服用(其他维生素也如此);最好一日能分多次服用,特别是维生素C,因为它不会在血液中积累起来,所以服用维生素C应以小时计。

  ●钙片服用

  不和铁剂同时服用;钙需要与维生素D同服,最好临睡前服用,这样有助于防止在睡眠时骨质的流失。同时注意如果每天需补充的钙量超过500毫克,要分次服用才能被最有效地吸收。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注意事项

  1、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号的保健品,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

  2、老年人购买东西时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由于判断能力比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决策。遇到别人极力鼓动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同时,经常提醒老年人,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如果要了解健康知识,最好参加由正规医院组织的活动,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应谨慎参加。

  3、理性对待保健品,千万不要预期太高。保健品不是药物,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般要吃3~6个月才能有效。补充保健品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再食用。

  4、不可盲目轻信保健品。看电视、听广播、散步是老人打发时间最常见的方法,而很多商家就利用老人这些日常,故意夸大功效,大肆宣传,引诱老人购买。老人须知道,保健品只是保健作用,不能达到治病的功效。对待产品一定要先查询其厂家以及生产批号,同时注意包装上的产地、厂商、批号等标志是否与商家说的一致。购买商品时一定要索取并保存好发票。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及时拨打相关投诉举报电话。

  5、不可滥用保健品。不要迷信所谓名、贵、新药,轻信广告滥吃药,也不要大量服入延缓衰老药或保健品之类的东西。多数抗衰老药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仅仅为了延年益寿而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是不恰当的。还有不少骗子盯上了老年人,推销所谓的“灵丹妙药”或“祖传秘方”,大家应提高警惕,到正规医院和药房拿药,以免上当受骗,危害健康。

  ●时评

  老人痴迷保健品?不缺药缺关爱

  ●三水寿

  上了年纪,身体不好,对健康的渴求,让保健品备受老年群体青睐,同时也滋生了庞大的养生市场。有保健意识本身是好事,但一些老年人买保健品的疯狂举动令许多子女不解,成箱成箱地购买、不惜花费几十万巨款。记得有一年“3·15”晚会报道一位老人落入保健品营销骗局的案例,让人唏嘘的是,即便电视曝光,老人依然深信不疑。有网友不禁感叹,“咱爸咱妈到底怎么了?”

  平时买菜都斤斤计较的老年人为何买起保健品来掏光家底也在所不惜?不得不说,一些老年人掌握的医学知识较少,本身对保健品缺乏一定了解,“抗癌”“防辐射”“降血糖”等不正规的宣传噱头混淆不清,与此同时又为了健康“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还有,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喜欢老年群体之间“口口相传”的“优秀产品”,在老伙伴的“推荐”之下,宁可信广告也不看疗效。此外,老年人在朋友面前又喜欢攀比,一次花个几千元才不丢面子。

  更重要的是,正如不少老人的现状——“寂寞但有钱”。较之健康,老人对亲情更加渴盼。现实中一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无人交流,还有的子女缺乏耐心不愿跟老人交流,老人这种孤寂的心情让一些卖家看到商机。他们利用老年人对身体健康不佳的恐慌心理,以及急于摆脱药物治疗的心态,夸大保健品功效,配合亲情攻势,哄骗老年人购买。有事没事来家看看,“叔叔”“阿姨”不离口,又捶背又捏脚,“甜言蜜语”胜过亲生孩子,情感攻势让一些老人在保健品迷局之中越陷越深。

  治理保健品营销乱象,一方面在于凝聚监管合力,对价格欺诈行为严厉打击,对健康讲座、义诊宣传加强审批,不在监管上留白。同时可以通过媒体、社区等途径精心为老年人举办公益讲座,普及健康知识,别让老年人四处寻找“灵丹妙药”。另一方面需要子女读懂老人的孤独,尽孝须趁早,勤于跟老人沟通,善于沟通,让亲情的陪伴化解老人心中苦闷。

  天下的儿女须知,孝敬老人不光是物质方面的供养,更要重视精神需求,让老人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关爱,不留心结,治愈心病,才是子女应给与他们的最好节日礼物和保健品。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