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的供应体系包括从药品生产到药品使用各个环节,是影响人民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的重要因素。此次调查发现,药物短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药品短缺以单个地区居多,说明各地区用药水平存在差异,也说明药品流通渠道存在问题。
一些药品也存在多个地区共同短缺的现象,其中两个地区短缺的品种47种,占11.49%;3个地区短缺的品种12种,占2.93%;4个地区短缺的品种10种,占2.44%;5个及以上地区短缺的品种6种,占1.47%。这说明药品短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短缺药品的药理学分类结果发现,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用药等4类药品最为短缺。其中超过30种短缺药品(包括30种)的药理类型共4个,从多到少依次排列是:心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抗感染药物。短缺药品中有些是属于常用的抢救用药,如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毒毛旋花子苷K、硝酸甘油注射剂等,这些药品的短缺会给临床抢救带来困难和不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另外,短缺药品中有部分为解毒药,如碘解磷定等。
从短缺药品的价格分析看,总体样本中除了131种药品(32%)价格不详外,大部分短缺药品(278种)价格在30元以下,其中163种药品的价格在10元以下,占40%;39种药品价格在10~20元之间,占10%;14种药品价格在20~30元之间,占3%。
从药品短缺原因分析看,药品价格低、盈利低甚至亏损是造成药品短缺的直接原因。短缺的409个药品中,一些药品市场长期没有供应,短缺原因不明。对有明确原因的146种药品的分析发现,主要缺药原因依次是:
1. 生产亏损导致供应减少的有70种,占48%。
2. 生产周期长导致供应少的25种,占总体样本的17%。
3. 成本高、利润低24种,占总体样本的16%。
4. 原料不足、原料更换13种,占总体样本的9%。
5. 发病率低,用量少或不常用8种,占总体样本的5%。
6. 集中招标采购时,没有中标的3种,占总体样本的2%。
7. 管制药品3种,占总体样本的2%。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药品短缺已经不是个别地区或者个别药品,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短缺的品种中,多数是临床必需的,而更多的是物美价廉的药品。
短缺不仅仅是企业造成的
药品短缺是生产、流通和使用各环节以及药品产业政策相互作用造成的。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临床短缺药品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药品流通企业不愿卖廉价药,导致销售短缺。
调查发现,短缺药品大多是利润较低的普药,或销量不大的治疗罕见病的药品。除了盈利因素外,流通企业不愿经营短缺药品还有一些特殊原因:
一是一些紧缺药品供应不畅,多个商业经销渠道无货,有药的经销企业将进价上调,其他经销企业调拨时无利润或很低,不愿经营。
二是一些药品使用量很少,如一些中毒抢救用药,药品价格又很低,同时存在药品过期报残的风险,经销公司不愿经营。
三是某些商业公司为一些药品的独家代理,不愿意给其他商业公司调拨产品。
四是一些流通企业信息渠道不畅,不了解产品的生产企业,不知道何处购买。
药品短缺与医院用药行为也有关系。
首先医务人员和参加医疗保险的患者都愿意使用贵重药品,相对来说贵重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好些。另外,由于以药补医体制的存在,一些医院更愿意使用高价格的药品。此外,一些医院对特殊、罕见疾病的用药及抢救药品储备不够,应急措施不到位,而国家又没有建立相应的药物政策,对低价药品、罕见病用药、中毒解救药管理制度不完善,医院只好将这类药品的过期报残风险转嫁给商业公司,致使流通企业不愿意经营这些品种,进一步加剧了药品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