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传染频道: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稽留高热、剧烈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
【病原学】
徐州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梁艳丽介绍,普氏立克次体为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小球杆菌,大小为(0.3~1)μm×(0.3~0.4)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Giemsa染色。斑疹伤寒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及代谢产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多种酶类、维生素及内毒素样物质。其胞壁的脂多糖层有内毒素样作用。在人虱肠壁细胞内可呈多形性。因酶系统不完整,只能进行三羧酸循环中的部分代谢过程,必须从所寄生的真核细胞中获取辅酶A、NAD等物质才能生长繁殖。可用鸡胚卵黄囊做组织培养,也可做动物接种。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可引起发热及血管病变,但不引起阴囊红肿,这可与莫氏立克次体鉴别。普氏立克次体含有型特异性不耐热颗粒抗原,可用来区分此两型立克次体所致的斑疹伤寒。还含有可溶性耐热性特异性抗原,可与斑疹伤寒以外的立克次体病相鉴别。与变形杆菌OX19有部分共同抗原,故可用变形杆菌OX19与患者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普氏立克次体耐低温及干燥,-20℃以下可长期保存,在干燥虱粪中可存活数月,但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56℃、30分钟或37℃、5~7小时可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徐州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梁艳丽说,患者是本病惟一传染源,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发病后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病原体可长期隐伏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再次增殖、复发。最近发现东方鼯鼠,以及牛、羊、猪等家畜也可为该病原体的贮存宿主,但尚未证实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为体虱,头虱次之,阴虱一般不传播。人虱在适宜的温度(29℃左右)下生活活跃,以吸人血为生。叮咬患者后,立克次体在虱肠壁上皮细胞内繁殖,胀破细胞,大量立克次体排入肠腔。人被虱叮咬时,搔抓或虱被压碎使立克次体逸出,通过抓痕侵入人皮肤内而感染。干燥虱粪内的立克次体,偶可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人体。当患者发热或死亡,人虱将迁移至新宿主,致使本病在人群中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斑疹伤寒多发生在寒冷地区,冬春季发病较多,因天冷衣服少换洗,有利于虱的孳生及活动。战争、饥荒、贫困及不良的卫生条件等,均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