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多少人曾经发誓:“我XX岁之前一定要结婚,XX岁之前一定要生孩子。”
朋友向我宣誓:我今年年底之前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这话让我大为惊诧,因为据我所知她到现在连个男朋友都没有。
连忙问:找到真命天子了?
她摇头:还没有。不过我一定要在今年嫁出去。
听她这话我仔细盘算了一下,几个月间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再与他结识、接触、试探、求婚直到最后结婚,感觉上还真有些难度。
有点为她担忧,便问:为什么一定要今年?
她歪着头想了半天,终于说:“这不是快30岁了么?到这个岁数怎么能不结婚?”
我一口饮料几乎呛出来,竟然是这逻辑。
她看我这样,郑重地重申:“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在30岁之前结婚、32岁之前生孩子。”
只觉得她这番话与其说是说给我听,不如说是说给自己听。仿佛自己在向自己反复强调自己的决心。
我看着她微笑:没想到你还是个唯心主义者。
她愣了,不明白好端端的干哲学什么关系。
一直觉得人的生活有两种方式:唯物式的、唯心式的。
饿了就去吃饭、冷了就去添衣,这是我眼中的唯物式的生活方式。
觉得到吃饭时间了,别人也都开始吃饭了,所以纵使自己肚子不饿也认定了必须吃饭;觉得到了一定的节气,别人也都穿上棉衣了,所以纵使自己不冷也一定要穿上棉衣出门,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唯心式的生活——不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而是按照自己所认为的“应该”来生活。
唯物式的生活方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生活;唯心式的生活方式,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想象和别人的行径来选择生活。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
在日常生活中,明明很饱也去吃饭、明明不冷也去添衣,这样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
但是,在另一些大事件上,人们却常常选择一种唯心的生活方式。
选择职业的时候,觉得在别人眼中某种职业是更体面的,所以不管自己实际上适不适合、喜不喜欢也去从事这样的职业,结果把自己弄得很不开心——这就是我所说的“唯心的”生活方式。
还有很多时候甚至不去区分什么是想象、什么是现实。
比如,究竟是跟谁结婚更重要,还是结婚这个行为本身更重要?
前者是生活的实际需要,后者是完成自己对人生的想象与规划,究竟谁更重要?
理性地想想其实不难回答,可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还在信誓旦旦着:“我XX岁之前一定要结婚,XX岁之前一定要生孩子。”自己用想象给自己的生活划出一条deadline,再自己吓唬自己,直到自己钻入烦恼的绳索越收越紧。
唯心的生活,就像明明很饱却还在不停地吃饭一样,不听从生命真正的召唤,自寻烦恼。
这种唯心的生活,只听心的想象,不听心的需求,说到底也是违心的。
每当我这么劝解朋友时,她们常常说,可我们毕竟生活在“社会”中,不能脱离社会的大多数。
只是我经常觉得,所谓社会大多数的选择,有时候也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想象。
就像这位朋友,并不觉得“30岁之前必须要结婚”的想法有什么错误,因为似乎社会上的人都这么说。
她可能不知道,汉代人认为女子14岁就一定要结婚。按照汉朝人的想象,她更应该发誓32岁之前一定要当上奶奶或外婆。
可见,很多所谓的社会公论其实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想象,可是,偏有许多人把想象认了真,拿来指导自己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