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重点专科:穿刺、插管、抢救……深夜,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医疗仪器“滴滴”作响,又是一幕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紧张时刻。
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因为收治的都是极其危重的患者;这里也是离曙光最近的地方,因为总能让人看到生的希望。
成立于1988年的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34年来以技术领先、服务为本为宗旨,一代又一代重症医学人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托起患者生命的希望,使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危重病救治中心。
01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
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88年,原隶属于麻醉科。80年代至90年代,该科主要工作以为心胸外科病人术后恢复为主;2000年后,开始逐步收治其他各科危重病患者,同时开展系列新技术。
“时间没有改变我们坚守生命的信念,而是积累了与死神‘博弈’的能量。”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文静坚定地说。
成立之初,科室只有4名医生、6名护士、3张床位,但在曾因明、刘功俭教授的指导下,借着医院蓬勃发展的东风,全体医护人员艰苦奋斗,重症医学科不断升级“战队”和“装备”。
积极开展新技术,培养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医疗能力,为淮海地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临床救治服务,使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成为苏北最早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并成为宁外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症医学专科医生规培基地。
特别是近5年来,在徐医附院“1234”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积极抓好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和业务水平,适应医改政策要求,提升工作效率,提供安全环境,推动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力傍身,如今的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每年收治各类重症患者近5000人次,在一次次与“死神”较量中,练就了无所畏惧的勇气。
02全力以赴 呵护生命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尽己所能把重症病人抢救回来,是我们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必备的品质和追求的目标。”赵文静说,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总是发挥着排头兵、先锋队的作用。
犹记得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各个疫情防控一线都有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身影。在前方,他们日夜坚守,竭尽所能守住生死之门,守护患者生命健康;在后方,他们联防联控,认真落实病区消毒等各项工作,同心协力守护院内重症患者平安,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扎实的临床技术是重症救治的基石。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近五年来,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鼓励高年资主治医生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如ECMO、CRRT等,从理论上,临床上提高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提升重症医学科病患救治质量。
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如危重病人氧代谢监测、经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无创心排血量监测、床边血液净化治疗、支气管镜肺灌洗术等。通过上述治疗,各种危重病患者,如重症胰腺炎、药物中毒、脏器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
03至真至情 温暖病患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医德高尚医术精 关爱病患暖人心” “医术精湛品德优 服务热忱如亲人”……在重症医学科数不胜数的锦旗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救治故事,也是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医患深情。
“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用至真至情诠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赵文静介绍,全体医护人员用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重拾生活信心。2020年2月,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获“全国人文爱心科室”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该科现有医生17人,护士60人,其中医生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0人,硕士16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近五年来,获省级课题1项,市级6项,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SCI文章5篇。
此外,作为全国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下设危重病医学教研室,承担医学院各层次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习、进修带教任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医学人才。
30年磨砺,30年蝶变。
依靠医院党委的引领与支持,依靠全体人员的同舟共济、奉献担当,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驶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为淮海经济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赵文静说。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