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重点专科:重症病人集中、涵盖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重……听到这样的关键词,你会想到什么?如果再加上一句“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必经之路”,那么这个答案可以就此明确——急诊医学科。
据了解,我国急诊医学经过30余年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体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急诊急救医务人员。以徐医附院为例,急诊医学科组建于1991年,经过多年深厚积淀,已形成专科特色鲜明、学科队伍合理、运行模式先进、医教研全面发展,在徐淮地区享有盛誉的急诊医学中心。
日前,在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分会换届选举中,徐医附院副院长、急诊医学科主任燕宪亮教授当选为第九届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这意味着,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在江苏省内甚至是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再次得到肯定与认可。
徐医附院副院长 燕宪亮教授
热爱与坚守 他当选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分会候任主委
考量急诊医学科,应急能力是关键。
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在这个“关键点”上屡获好评,打赢一场场硬仗。
救护车呼啸而至,在人声嘈杂、步履匆忙中,又一名患者被送入诊室。查体、评估、抢救、监测……医务人员高度配合,全身心投入战斗。这样的一幕幕,在徐医附院急诊科天天上演;这里虽不是战场,却比战场更紧张,更扣人心弦。在这里,较量的是死神,赢得的是生命,博弈的是医术与速度。
这里正是燕宪亮教授深爱的地方。
作为徐医附院副院长兼急诊医学科主任,他在急诊医学领域耕耘数十载,获得累累殊荣。
他擅长急慢性化学物中毒、心肺脑复苏、脏器保护等,曾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急诊中坚”优秀急诊医师荣誉奖,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以及江苏省第十三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从学科管理上讲,他重视质控安全与亚专科建设,担任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医院协会急诊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急诊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等多项要职。
多年来,燕宪亮教授致力于个人专业提升与科研攻关,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前往美国HMS&MGH和以色列Rambam学院进行交流,并在医学技术方面坚持不断创新。据了解,他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课题2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参与科技部重大科研专项1项,获中国医药卫生教育协会科技创新奖1项,并多次获得省市级的医学科技奖与新技术引进奖。发表SCI收录论文与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8部,担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审稿人等兼职。
2020年7月16日,燕宪亮的职业履历再添闪亮一笔——当选为江苏省医学会第九届急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对于这次当选,燕宪亮教授难掩内心激动,但表露更多的是自省和谦逊。
“此次能够当选这个候任主委,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这要感谢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领导对我们专业的高度关注,对科室发展的大力支持。同时,这也说明了我们团队实力水平过硬,学科带头人许铁教授引领得好。”
临床带教
实力与情怀 将救死扶伤作为团队发展宗旨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在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
2019年10月1日,家住安徽淮北的老张在驾驶拖拉机时不慎翻车,导致严重挤压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治疗不见好转,生命指标急转直下,转入徐医附院急诊科。
在第一时间评估病人伤情后,发现患者极度呼吸窘迫,生命已处于悬崖边缘,随时可能坠入深渊。时间就是生命,向死神要时间唯有ECMO!然而,创伤患者使用ECMO存在巨大风险,且既往认为,创伤性凝血病和出血是ECMO的相对禁忌。为了抢救生命,参考国内外资料,即刻制订了无肝素ECMO方案和各种应急预案,并报医务处备案。
紧接着,团队成员仅用30分钟完成了ECMO上机。随着循环管路连接、血泵运转,暗红的静脉血流经氧合器后立即富含氧气,变成鲜红色回输至患者体内。很快,患者呼吸逐渐平顺,血氧饱和度明显回升,心率、血压也同步好转。
为避免患者因并发症危及生命,徐医附院急诊体外生命支持团队应用ECMO技术为老张实施开胸手术进行保障。虽说术中操作艰难复杂,但急诊团队保障有力,最终换来手术成功结束。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老张在术后第三天成功撤离ECMO,并于11月18日顺利康复出院。
将无肝素ECMO技术用于创伤病人并保障手术,这样的病例在国内尚属罕见。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将此病例与哈佛大学医学院来访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受到外方高度评价,这表明徐医附院急救中心生命支持技术更趋成熟。
“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快速诊断和救治,我们徐医附院在本世纪初率先引进了双源CT;应用ECMO救治危重患者,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严重创伤与疼痛、心肺脑复苏和重要脏器保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我们的治疗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燕宪亮教授表示,救死扶伤、与死神赛跑是他们急诊医学团队的根本宗旨,他们不断提升创新救治技术,就是想让更多的患者转危为安。这一理念既是白衣天使的应尽职责与担当,也是徐医附院人“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的实践追求。
科室查房
专注与担当 推动区域急诊专业高质量发展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急诊医学科也不例外,没有人才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燕宪亮教授表示,完备的急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发展壮大的底气,也是推动区域急诊医学专业同质化的动力。
据了解,2000年,徐州医科大学率先开启急救医学本科生的招生和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招收急诊医学科硕士研究生,2017年招收急诊医学科博士研究生,从而完成了完整的本—硕—博急诊医学人才体系培养,此举为全国独创。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不仅有效充实了医院的急救团队,还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急救医学人才。
“我们始终以医疗为基础,坚持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我们的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已经成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燕宪亮教授介绍,他带领的急救与救援医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而经过多年发展,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也收获了江苏省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依托科室、国家级医学救援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大规模伤员救治能力建设专项培训基地,江苏省与徐州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国家级Ⅰ期药物临床验证基地等荣誉称号。
业务学习
独立设置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和急危重病3个二级学科,年急诊量超过20万人次,年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超过2万多人次……作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在徐淮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首屈一指。他们在向外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不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急诊专业的学科发展。
在徐医附院急诊科许铁教授担任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曾倡导并联合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市医学会,举办苏北五市急诊危重病高峰论坛,加强专业交流,促进区域内急诊急救水平整体提升。此外,2019年徐医附院还承办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把徐州医科大学、徐医附院多年来在急诊学科建设、急诊人才培养、急诊平台建设、应急救援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加以分享,获得了海峡两岸同行的认可与赞许。
谈及当选江苏省医学会第九届急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后的打算,燕宪亮教授表示,他们将一如既往地走好“自身过硬、勇于担当”的路子。一方面,发挥学科领头羊作用,加大基层技术扶持力度,利用学会平台来打造江苏省的急诊医学科命运共同体,把省内急诊急救网络建立起来,推进急诊救援水平同质化、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聚焦科研建设,形成多中心的研究格局,为急诊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条件,助力急诊医学高质量发展。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