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儿科频道:(通讯员 周瑜)对于血管瘤,想必不少新生儿父母对它再熟悉不过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血管疾病与血管瘤最容易混淆——静脉畸形!没错,虽然两者叫法完全不同,但经常被误诊,甚至对后期的治疗产生极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跟随徐州市儿童医院介入科主治医师李炯,一起去认识和了解静脉畸形与血管瘤之间的区别。
认识:3岁男童右眼角长“胎记” 原来是静脉畸形
“在门诊,有不少家长反映,常常误把血管瘤与静脉畸形混为一谈,到了医院才被告知孩子得的其实是静脉畸形。”市儿童医院介入科主治医师李炯说到,“很多病友因血管瘤来看病,其实是先天性静脉畸形,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且治疗原则迥异。”
3岁的沐沐(化名)就是一位静脉畸形患儿,而且畸形位置在眼角附近,由于位置特殊,起初家人以为是胎记,没有在意,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块“胎记”也跟着增大,而且凸起变形,家人这才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认为是血管瘤,建议手术切除。但沐沐的父母担心手术后会留下疤痕,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后来,辗转多家医院后,终于在徐州市儿医院介入科找到了最佳“答案”。经验丰富的李炯接诊后,首先安排沐沐做了B超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得出,确诊沐沐患的并不是血管瘤,而是静脉畸形。
“这是典型的静脉畸形。”李炯表示,容易与血管瘤混淆,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变大。
根据沐沐的情况,李炯采用了创伤最小、痛苦最轻的方法——在DSA引导下介入硬化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治疗前
治疗后
区别:静脉畸形与血管瘤不是一回事
李炯介绍,静脉畸形是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其中60%发生在头颈部,不仅影响患儿的容貌,引发疼痛、溃疡、出血,还可压迫或侵及附近组织器官,从而影响语言、吞咽及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畸形与血管瘤的区别主要存在发病年龄不同、表现症状不同、病程发展不同、病程转归不同、治疗方式不同等几方面。”李炯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
1.发病年龄不同:
静脉畸形,是先天脉管发育异常,属于先天性疾病,出生时就存在,即俗称“胎里带的”。而血管瘤一般是出现在出生后1周-2周的时候,属于后生疾病。
2.表现症状不同:
静脉畸形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它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四肢(上肢前臂、下肢小腿等),一般在孩子刚出生或生后不久就会发现,家长可以查看孩子体表是否有青色、青紫色包块突出明显或位于皮下,局部皮温正常。
体位实验阳性:比如长在四肢的静脉畸形,抬高病灶的肢体,青紫色包块会变小,放低病症肢体、包块会增大。如果要明确诊断的话,需要到医院做B超或磁共振检查辅助判断。
血管瘤刚刚发现时是小点状或小片状红色,呈不规则形状,家长会误以为蚊虫叮咬或金属物滑伤所致。出生时没有表现,数周后皮肤出现小红点,很快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团块。颜色鲜红或紫红,质地柔软,压之如海绵,去压后逐渐恢复原状,界限清楚,一般在皮肤表面。
3.病程发展不同:
静脉畸形是先天发育畸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长大;血管瘤增长速度快
4.病程转归不同:
静脉畸形不会自然消退,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畸形及静脉畸形会持续发展恶化
血管瘤具有增生期、平稳期及消退期的特殊病程,在1岁内处于增值期,特别是前3月血管瘤长的特别快,每3-4天就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更红了、更鼓了、更大了。1岁之后处于稳定期,此时血管瘤就稳定了,5岁部分慢慢消退。也就是说,小儿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特点。
5.治疗方式不同:
静脉畸形目前首选介入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无疤痕残留、并发症少;
血管瘤治疗方案比较多样,比如口服药物、外涂药水、局部注射、激光治疗、介入微创治疗,均属于微创治疗范畴,不会留疤痕、不影响宝宝容貌。
唇部静脉畸形治疗前
介入治疗后
提醒:静脉畸形不能等 早发现早治疗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在早期很难鉴别,由于他们都是丰富血流信号的病灶,不管是从B超还是核磁共振检查都不容易诊断,但是不管怎样鉴别是很重要的,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从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治疗前做好明确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和孩子的愈后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李炯说到。
李炯强调,随着年龄增长、在静脉畸形内形成静脉石,引起患处的酸疼,症状会越来越重,对于深入人体深部的静脉畸形会增加微创介入治疗的难度,同时增加微创介入治疗的次数!所以一般在宝宝满月后即可介入治疗,但一定要记住的是:早发现早治疗!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