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流脑全攻略

  什么是流脑

  南京市疾控中心健教所所长于述明介绍,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全年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较多,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以14岁以下年龄、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感染流脑后初为低热、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体温升高、畏寒,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皮疹等。病情严重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喷射状呕吐、怕光、狂躁、颈后疼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亡,婴幼儿病情更为凶险。

  流脑曾三次大暴发

  据了解,我国1896年发现流脑病毒后,曾经历过三次大暴发,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1967年和1976年,之后由于流脑疫苗的广泛接种,再没有过大流行。姚文虎称,安徽流脑病人之所以出现死亡,最主要是C群流脑病毒在“作怪”。姚文虎介绍道,流脑细菌群分13个群,最多见的是A、B、C三群,在我国过去最多见的是A群,占90%左右。2004年C型流脑在广东、安徽等地率先出现,那时病人没有现在这么多,不过至今南京还未发现C型流脑病人。感染上C型流脑病毒后死亡率较高,姚文虎解释道,因为以前人们接种的都是A群菌,人体对C群菌的抵抗力很弱,一旦感染上就容易发病,而且,C群菌相对于A群菌来讲,其本身的毒力比较强,引起暴发型流脑较多,而普通流脑的病死率在5%左右,暴发型流脑的病死率则高达50%以上,这些都决定了C型流脑的高死亡率。

  症状:常被误认为感冒

  对于A型流脑和C型流脑的早期症状,姚文虎称,它们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都是高烧、头痛、呕吐,同样都要经历四个时期,发病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期,出现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如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随着病情进展,发展至败血症期,表现为高热、精神萎靡、全身皮肤出现不规则的淤点淤斑,最多见的是双下肢和臀部,严重的出血疹可迅速扩大。接着进入脑膜炎期,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抽搐,最后是恢复期。一般病人经历每一时期的时间在几小时到一天多之间,但是暴发型病人很可能在几小时内就死亡。另外,姚文虎提醒,流脑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流涕、咳嗽等等,很像感冒,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非常重要。

  于述明提醒市民,今年冬春气候变化不定,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市民如出现有类似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特别不要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要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居室要开窗通风,并经常用过氧乙酸等消毒;要养成个人良好的健康行为,勤晒衣被,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勤洗手,经常锻炼身体;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密切接触过流脑病人的人,可采用磺胺类药物预防。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流脑。

  易感人群一:6个月至15岁的儿童

  南京市第二医院传染科主任姚文虎介绍说,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必须按免疫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另外,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使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该菌就不能生存。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经常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此外,抵抗力比较弱的人容易被流脑病菌“击倒”,因此,要建立科学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有,学生已经放假,而且春节即将到来,青少年要少去或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易感人群二:吸烟者易患流脑

  据专家介绍说,一般流脑的发病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而流脑病菌进入脑脊膜后,患者的头痛会加剧,并出现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因此,市民有头疼发烧并出现皮肤淤斑等症状,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由于正值春运高峰,人流密集,专家特别提醒外来打工者,疑似流脑未排除之前切勿急着回家,以免在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上造成大范围传播。

  另外,专家还指出,预防流脑要注意鼻咽部的健康,戒烟或禁烟,主动吸烟或被动吸烟者都易患流脑。

页次:[1] [2]      下一页

编辑精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