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病验案3则
安徽省五河县肛肠病医院,五河县淮河路43号 233300 邓泽潭
关键词:便秘
摘 要:
内 容:
1 理肺开秘法
杨某,女,52岁,1996年3月26日初诊。患者近10年来,大便一直不畅,数日一行,曾服大黄苏打片、果导等药,只能取效一时,旋即如故。有咳喘病史,夜间咳喘较甚、胸闷、腹胀、口干,舌红、苔薄,脉细。试用桔梗汤加减以提肺气,养育肺阴。处方:桔梗12g,紫苏10g,紫菀10g,党参12g,太子参12g,麦冬12g,枳壳6g,杏仁10g。
服上药3剂后大便1次,仍干结、口干、咳喘胸闷稍减,继服上方加生地黄15g。5剂后诸症消失,大便变软通畅。继投上方15剂后,已每日解大便1次,随访1年未曾复发。
按:此例便秘,乃肺气虚,致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迟缓。肺为水之源,脾之运化水液的作用有赖于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肺失宣降,水液不行,则肠道干枯而大便难行。前人有“开上窍以通下窍”,即理肺开秘法。方中桔梗、紫苏、紫菀理肺平喘,又润肠通便,与诸药合用,有提肺气、养育肺阴之功,使肺阴复而津还肠润,肺气足而魄门启闭有度。
2 益脾补肾法
王某,男,70岁,1994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便秘20余年,大便5~8日一行,便秘甚时需服麻仁丸。近几年来便秘逐渐加重,10日不能行便1次,需蹲厕1小时以上。自觉腹部胀满闭塞难忍,曾服苦寒泻下、增液润肠等中药不效。症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语音低微,形体消瘦,腰膝酸痛,纳呆口干,舌淡、苔薄,脉弱。治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脾补肾。处方:太子参15g,沙参12g,生白术15g,黄芪20g,升麻6g,当归12g,白芍15g,肉苁蓉20g,怀牛膝12g。
服上方3剂后,大便仍不能自解,自觉乏力纳食好转,故前方加首乌15g,白术的用量加至30g,威灵仙15g。服上方3剂,大便自排1次,较软,精神转佳,口干、腰膝酸痛均有好转。原方白术加至50g。连服20剂,每1~2日解软便1次,诸症消失,继以前方巩固。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此例便秘,由脾气虚,运化不健,生化之源不足,再加上年老肾衰,常用苦寒泻下之品使气虚津伤,肾失温煦滋润,则大便秘结,故益脾补肾法是治疗老年性顽固性便秘的大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何首乌、牛膝,可补脾虚益其中气,补肾虚润其肠道。方中用生白术加至50g,肉苁蓉20g,笔者认为,治病必求其源,便秘之源在于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生白术。肾失温煦滋润首推肉苁蓉,可补中有润。本方双补脾肾,不燥不寒,能加强脾肾对大肠宣导运化,推动排便。对老年久病或久服泻药形成脾肾双虚便秘有较好的作用。
3 活血行气法
徐某,男,33岁,1997年6月18日。患者于今年1月间行阑尾切除术,半年来经常下腹胀痛,排气排便不畅。2周前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肠粘连、不完全性梗阻,灌肠后得以缓解。近5日腹部胀满,疼痛难忍,疼有定处、拒按,食后必吐,大便不行,排气极少,舌质紫暗,脉涩。治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逐瘀,行气止痛。处方:当归12g,生地黄15g,赤芍12g,川芎9g,桃仁12g,牛膝15g,枳实12g,大黄20g,芒硝20g(后下)。
服2剂后,排少量干燥黑便,腹痛减轻,前方去大黄、芒硝、枳实,加紫草15g、延胡索10g、木香10g。服3剂后,排气正常,解大便2次,腹部平软能食,腹痛消失,原方加丹参12g,药后腹痛未发作,大便自调。继前方巩固10天,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此例便秘,由大肠气机不利,血行瘀滞,肠络痹阻,则气滞血瘀,临床则见腹痛拒按、排气不畅、大便不通。故以活血行气而立法。方中当归、生地黄、桃仁润肠通便生津,红花、川芎、丹参、赤芍活血逐瘀,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大黄、枳实、芒硝荡涤肠胃,紫草解毒散结。对手术后肠粘连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