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为国人的食物消费进行了多项量化。这些数据制定的依据何在?符合我国国情和居民消费实际吗?2月27日,在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共同主办的《纲要》解读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进行了详尽分析。
新版《纲要》对未来6年年人均食物消费量进行了明确量化,其中,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介绍,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膳食营养宝塔中的营养素摄入量指标,“我们将指标折算成食物的重量后得出具体的食物消费量,这一指标则是根据多年营养调查和监测并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与2001年制定的《纲要》相比,9个食物消费量指标中,除大豆消费量没有变化外,其他8项均有增减:口粮和蔬菜消费2项有所下降,肉蛋奶等6项进行了增加。
新版《纲要》将蔬菜年人均消费量由147公斤下调到140公斤,将肉类年人均消费量由28公斤增加到29公斤。这让公众疑惑: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吃蔬菜太多,吃肉还少?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东阳说,按照膳食营养宝塔的建议,140公斤的蔬菜摄入量已经能够满足国人的营养需求。另外,本次《纲要》将水果消费量由38公斤增加到60公斤,也可以弥补蔬菜下调后的营养差距。同时,种植水果比种植蔬菜需占用的耕地更少,产出率更高,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更多。
王东阳说,我国国土广大,生活在内陆的人很难吃到鲜活的水产品。如果鱼类消费得少,就应适当提高肉类的消费量进行弥补。
“从数据上看,与亚洲国家相比,肉类年人均消费量29公斤的指标并不高。”王东阳说。
新版《纲要》将水产品年人均消费量由16公斤增加到18公斤。
王东阳介绍,以我们的近邻日本为例,目前其国民水产品消费量已达到每人每年40公斤。更重要的是,日本基本食用的都是深海鱼,我们吃的大部分是人工饲养的淡水鱼,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对心脑血管的保护效果也不如深海鱼好。
新版《纲要》将奶类年人均消费量设定为36公斤。
“严格来说,少了点儿,还应该增加。”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说,目前,全球每年奶类的平均消费量是100公斤,欧美则更多。在亚洲,日本的消费量也达到了80公斤,远远超过我们。喝奶对钙的吸收,预防老年骨质疏松都有很大好处。前些年三聚氰胺事件阴影犹在,因此新版《纲要》明确提出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强化奶业市场监管,培育乳品消费市场。“只有搞好了奶源,大家才能放心喝奶。”杨晓光说。
新版《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很多人感到不解:方便面吃多了不是对健康不利吗?还需要大力发展?
“方便加工食品并不等于方便面或快餐。”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解释说,《纲要》中的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是指营养加工食品,首先强调的还是营养。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下厨房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才导致方便营养加工食品概念的提出。
杨月欣表示,《纲要》中发展方便营养食品主要是指加强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比如规模化生产的馒头、面条等。“这也是为了避免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带来的安全问题。”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