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疾控发布:10月防病提醒

  金秋十月,秋意渐浓,昼夜温差较大,可能会加大境外输入、肠道、虫媒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风险。

  徐州疾控提醒广大居民注意预防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慢阻肺及蜱虫叮咬等。坚持做好防护措施,调节生活节奏,保证睡眠充足,注意保暖,适当添衣。

  一、登革热

  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城市、半城市地区广泛流行。

  目前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家都已经进入了登革热的流行季节。

  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病例多分布在南方沿海或沿边地区。

  该病潜伏期3-15天,一般为5-8天,典型症状为“高热三痛三红+皮疹”(“高热”指的是突发高烧,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以上;“三痛”表现为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红”表现为面红、颈红、胸红;“皮疹”表现为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的点状出血疹),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预防提醒:

  1.在蚊虫活跃时间,出门在外应穿浅色的长袖衣裤,并在外露的皮肤上使用驱蚊液等驱蚊产品,预防蚊虫叮咬。

  2.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过久逗留。

  3.在流行区出现发烧、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被叮咬的情况。

  4.出境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为了防止将疾病传播给家人或他人,请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进行登革热防治工作。

  二、诺如病毒感染

  进入10月份,气温、湿度变化频繁,影响敏感人群抵抗力,叠加国庆长假后效应,学校、幼儿园等敏感人群聚集场所极易发生诺如病毒群体性感染事件。

  诺如病毒秋冬季高发,一般在感染病毒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该病可通过粪口、接触和气溶胶传播,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通常持续2-3天,预后良好。

  预防提醒:

  1.保持手卫生,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加工食物前、饭前、便后洗手时,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

  2.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

  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勤)登记追踪等工作。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向属地疾控机构、教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3.加强食堂从业人员、保育员等健康管理

  食堂从业人员、保育员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加强健康状况监测,杜绝带病上班。

  4.做好环境清洁消毒

  对校内公共场所定期清洁与通风,对经常接触的地方进行定期清洁与消毒。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随着秋季的来临,气温骤降,空气变得干燥且可能伴有污染物增多,这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格外警惕的时期。慢阻肺的急性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预防提醒:

  1. 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诱因之一。彻底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首要步骤。

  对于从事可能接触有害气体、粉尘等职业的患者,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避免在空气质量不佳的日子或交通繁忙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吸入,必要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 坚持规范治疗与定期随访

  慢阻肺患者治疗以吸入性药物为主,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按医嘱正确使用吸入装备,按时按量吸入药物,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对于需要氧疗的患者,有条件者可在家中配备氧气设备,按照医生指导进行氧疗,以改善缺氧症状。定期随访复诊,评估肺功能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3.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和水果。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可以参加专业的呼吸康复训练,学习正确的呼吸技巧和方法,进行适量的呼吸运动,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呼吸效率。

  4.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以降低因感染而诱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风险。

  四、蜱虫叮咬

  蜱,主要生活在山林,草原以及野生动物巢穴中。

  蜱喜欢叮咬皮肤,可能引起皮肤炎症,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

  通过吸血还会传播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立克次体等多种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

  预防提醒:

  1.户外活动前防护,减少暴露机会

  蜱活跃季节时,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

  2.进入室内前检查蜱

  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

  3.科学处理蜱虫叮咬

  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

  如果发现蜱虫叮咬了皮肤,不可用手直接拔取,可将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再用干净的、尖头的镊子,尽可能以稳定、均匀的力度将蜱虫在靠近皮肤处向上拔出,切不要扭曲,或者用力过猛,避免蜱虫头部滞留在体内。

  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行处理的能力,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处理。

  蜱虫取出以后,对叮咬的部位使用酒精、碘酒等进行消毒,同时自我观察、健康监测两周,如果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