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半月前,78岁的刘大爷(化名)因重症肺炎导致憋喘明显、口唇紫绀,同时合并低血压休克而入住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该科采用先进的高科技临床技术,实时动态监测其各项身体指标,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撑,制订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终于使刘大爷的病情趋于稳定。
近一段时间来,该科已收治近百例重症肺炎患者,通过各种重症诊疗“高科技武器”的使用,他们均获得有效医治。
实时、动态监测解决危重患者救治难题
半月前,刘大爷因反复咳嗽咳痰,加重伴憋喘2小时入住市一院重症医学科。入院时,刘大爷憋喘已十分明显,口唇紫绀,检查氧合指数仅有100 mmHg,胸部CT提示两肺弥漫性毛玻璃样病变,渗出明显。“患者入院时全身紫绀明显,血压最低仅有80/55mmHg,有明显的低血压休克症状。”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雅文介绍,“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我们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液体复苏抗休克等积极抢救治疗。”
与此同时,科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小组专家团队迅速对刘大爷的病情展开讨论,并依据指南制订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我们对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每天坚持12—16小时。”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肺部的通气血流比值,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那么,肺泡复张的具体情况究竟如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更直接、更形象地看清楚呢?答案是肯定的。“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提供了一种实时的、连续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刘雅文称,这种方法为临床的俯卧位治疗、呼吸机参数的调整以及临床治疗的决策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患者肺通气的实时监控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治疗难点又摆在了重症医学科的医护面前,那就是抗休克治疗。此时,ICU里的另一个“秘密武器”——舌下微循环监测仪派上了用场。“通过舌下微循环监测,可实时、动态、持续观察患者微循环状态,精准调整患者的补液量、补液速度以及液体选择。既保证了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又可避免液体过负荷加重心肺负担,避免造成继发性的多脏器功能损伤。”该科副主任医师史为涛介绍。
经过近半个月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再加上EIT和舌下微循环检测两大先进辅助设备的支持,刘大爷的症状得以改善,身体各项机能快速恢复,很快便从ICU转出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精准化治疗离不开“高科技武器”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治疗成为重症医学中的重要治疗理念。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来讲,如何为他们提供更精细化、更个体化的治疗尤为重要,而这都需要建立在对患者病情的精准掌控以及准确预判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旭东说:“我们要及时发现病人身体的细微变化,阻断疾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这都离不开先进设备的辅助。”市一院重症医学科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开展电阻抗成像技术(EIT)及舌下微循环监测,重点改善危重症患者的呼吸、循环情况,有效阻断了该类患者的病情进展。
重症病人最容易出现严重呼吸衰竭,而一旦处理不及时,随时会面临生命危险,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明确呼吸衰竭的原因并给予准确处理。以往,医生只能靠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胸片、CT等手段作为胸部疾病及其演变过程和对治疗的反应监测的基本方法,但无法实现动态、定量化监测;而肺部CT又存在病患转运困难且无法反应实时病情等短板。此时,EIT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它具有无创、无辐射、无需转运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保证患者临床安全的前提下,在床边即可实现动态、实时、精准的个体化呼吸支持治疗,并能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滴定式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调整。”刘雅文表示。
此外,人体微循环数据是临床上判断细胞代谢功能和器官功能恢复与否的指标。舌下微循环监测以可视化数据为基础,实时、动态、持续观察患者微循环状态,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总之,ICU里有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仪器参与到对危重病人救治的各个阶段,它们协助医生做到了对患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让更多患者受益。”王旭东最后总结说。(焦海波 韩黎雯)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