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造影为八旬老人搬走“石头” 徐医附院:超声内镜让疾病无处藏身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很多人进入亚健康模式,消化道疾病又首当其冲。消化系统拥有人体最多的脏器,临床表现纷繁复杂。消化系统具有自主调节功能,当这种自主调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即使正常摄取食物量或补充再多的营养,也可能引起营养不良,导致内分泌紊乱,各脏器功能的衰退,从而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产生疾病。

  随着业务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徐医附院消化科门诊量及出院人数逐年上升。

  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患者就诊需求,在医院领导和费素娟科主任的密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消化内镜新技术为主要亮点的消化内科52病区于2018年1月正式启用。

  新病区坐落于徐医附院本部5号楼12层,现有正式床位44张,医疗组成员包括朱祖安主任医师、赵燕超副主任医师及庞训雷主治医师,护理组12人。自病区正式启用以来,每月出院病人数约150余人次。

  徐医附院消化内科52病区朱祖安主任医师介绍: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内镜,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消化道内的真实状况,还可以借助它进行许多高难度的手术。

  内镜造影为八旬老人搬走“石头”

  年过八旬的孙老太躺在病床上有说有笑。可就在昨天,她刚刚做完胆总管结石手术。

  “这哪像是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啊!”

  “昨天就能下床走了,真厉害!”

  隔壁床的病友都夸孙老太精神好,身体恢复的真快。

  这也难怪大家惊讶。前两天,孙老太因为突发剧烈腹痛伴有发热到当地医院就诊。

  当地医院经过初步诊疗,考虑为胆总管结石伴化脓性胆管炎,存在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可能,需紧急手术治疗;但患者年龄大,外科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都有很大手术风险,因此告诉其家人最好进行ERCP手术,推荐到徐医附院,请朱祖安主任为其治疗。

  朱主任接诊后,立即为老人进行了急诊CT检查及ERCP术前准备,明确患者为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后,在第一时间进行了ERCP手术。经过朱主任和内镜室护士紧张工作,患者胆管内多发的结石被顺利取出,腹痛和发热症状迅速减轻。

  孙老太恢复快,主要得益于ERCP技术!在ERCP常规开展之前,对这类患者来说很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急诊外科手术。以前常规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恢复时间长,而且存在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危害。现在ERCP技术的开展,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也许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ERCP?朱主任介绍:“ERCP全称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消化内镜操作难度最高的技术。该技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其操作过程是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进行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国外于1968年首次报道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成功显示了胰胆管结构来诊断胆总管结石、胆道良恶性梗阻、胰腺占位等胰胆系统疾病。此后又相继报道了ERCP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开辟了治疗性ERCP时代。通过ERCP可以在内镜下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治疗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行胆管支架引流术、 胆总管结石取石术等微创治疗。”

  朱主任表示:“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诊断性ERCP不断减少,ERCP逐渐转向胰胆疾病的治疗,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在短短几十年中ERCP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朱祖安主任师从我国著名消化内镜专家范志宁教授,在徐医附院率先常规开展ERCP技术。目前该院每年ERCP诊疗量已超过500例,稳居淮海地区前列,为大量胆胰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朱主任也因此被广大患者称为“掏石头的专家”。

  内镜下剥离,去除早期肿瘤病灶

  50多岁的杜师傅最近感觉胃肠不适,经常胃胀疼痛。原以为是小毛病,吃点药就会康复,但病情反复发作,药物毫无作用,便来到了徐医附院消化内科。经胃肠镜检查时发现,医生发现患者贲门位置有一个巨大的息肉。

  息肉是消化道早期肿瘤和肿瘤前病变。对于消化道息肉和早期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手术后生活质量也大为降低。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新技术的逐步开展,内镜发现的大部分消化道病变可以实现内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考虑到杜师傅的身体情况,耐受手术能力较差,同时病灶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条件,朱主任决定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手术后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杜师傅仅住院7天就出院了。

  近些年来,消化道肿瘤呈高发态势,大多数患者到症状明显阶段才就诊,经检查已经是肿瘤晚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要想使肿瘤得到较好地治疗,就要进行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打个比方,如果将整个胃壁比喻成一个梨的话,那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就是从这个梨上烂掉的地方整块地切出来。”朱主任介绍说,消化道管壁分为四层,最内为黏膜层,其次为黏膜下层,第三层为肌肉层,第四层为浆膜层。消化道癌变大多是由于黏膜层上皮细胞受到各种刺激发生点状或多点状慢性炎症化生形成肿瘤变,所以要想防治肿瘤症就要对黏膜的早期病变(炎症、化生、糜烂、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等)进行内镜下的黏膜切除。这既能进行诊断又能进行内镜下的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微创技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创伤小,患者易耐受,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一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治疗。迄今为止,朱主任已成功通过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粘膜下肿瘤近百例。

  超声内镜让疾病无处藏身

  在人体的8大系统中,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可以说是第一位的。它犹如人体的“司令部”,身体各部位脏器通过它来提供所需营养,身体的健康与否跟它的功能是否健全有直接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内镜操作水平并服务于患者,朱祖安主任与本医疗组的赵燕超副主任医师、庞训雷医师紧密合作,开展了标准超声内镜(EUS)的检查及治疗,填补了该项目的空白。

  40多岁的王女士最近一段时间会突然出现夜间头昏、乏力,容易饥饿、出汗等症状,起初她并没有重视,后来症状有所加重,逐渐出现发作时意识不清。患者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最低为2.1mmol/L,诊断为低血糖,原因不明。到徐医附院就诊后,经内分泌科医师推荐,王女士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经过对整个胰腺反复扫查,终于在胰腺体尾交界处,发现了仅仅1.2厘米的病变。结合张女士反复的低血糖症状,她被诊断为胰岛素瘤。由胰腺外科进行了胰岛素瘤病变切除手术。术后,王女士的低血糖症状完全缓解。

  据了解,超声内镜(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内镜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整合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消化道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进行实时扫描,从而获得消化道管壁层次结构的声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与经体表超声检查,超声内镜更贴近病变器官,可以有效避免胃肠道内气体对超声检查的影响,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效能,甚至远远优于CT和磁共振检查。

  “近年来,EUS被认为是消化内镜最前沿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既可以对消化道管壁粘膜下生长的病变性质进行鉴别诊断,也可以对消化道肿瘤进行术前分期,判断其侵袭深度和范围,鉴别溃疡的良恶性,并可诊断胰胆系统肿瘤,特别是对于较小肿瘤精确度高,对慢性胰腺炎等诊断亦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赵燕超主任介绍,在超声内镜介导下,应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也明显提高了病变的确诊率。

  目前,超声内镜下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是已经国内外内镜技术的热点之一。徐医附院开展超声内镜技术已近十年,以往仅能进行微探头超声内镜的检查,在朱祖安和赵燕超两位医师的引领下,现在已经常规开展标准超声内镜的诊疗,目前每月超声内镜的诊疗量已超过100例,使以往很多手术后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在术前就得以明确诊断,从而优化了治疗策略的选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赵燕超副主任医师在超声内镜引导穿刺及介入治疗方面也已积累了较多经验,目前正着眼与将超声内镜与ERCP相结合以诊治更多的胆胰疾病患者。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徐医附院和科室等各级领导的不断支持下,在新病区各位医生及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崭新的病区必将充满活力、飞速发展,造福更多病患。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