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通讯员 姜伟 曹玉姣)冬天气温下降,天干物燥,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增多,使不少孩子容易出现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少生病?孩子生病后又该如何护理?近日,徐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的郭忠寅走进英皇幼教集团红太阳幼儿园,向家长们科普儿科冬季常见病的预防及治疗。
解读小儿生理特点
科普讲座中,郭忠寅医生首先给家长们从中医角度详细介绍了小儿体质的特点。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提出了小儿生理的“稚阴稚阳”说。“稚”是指幼儿、幼稚而未成熟;“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
“由于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且儿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易被外邪、风、寒、湿、燥、火六淫所侵,或内由乳食不节所伤,所以容易发病。”郭医生表示,婴幼儿生理功能的不完善,易导致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不过婴幼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在疾病过程中,其组织再生和修补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单纯,很少受七情影响,在患病之后,如果能及时调治,容易痊愈,很快恢复其生理功能。
冬季谨防小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
郭医生介绍,徐州地区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而且昼短夜长。因此儿童与日光及新鲜空气的接触时间减少,而且运动量减少。在这个季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儿童腹泻病等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疾病高发。
从西医上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大多为病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指鼻、鼻窦、咽、喉部的感染,常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颈淋巴结等邻近器官,如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中医上,呼吸道疾病常表属咳嗽病、哮病、喘证、肺痈、肺胀、感冒病等。虽说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后良好,但是也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与保暖,从各方面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这种病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应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郭医生说,应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抵抗力;避免被动吸烟,预防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注意保暖,经常感冒的小儿,家长可以每天给其按摩迎香穴,并服用扶正固表方药(如玉屏风等)。此外还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的维生素C等。
对于小儿腹泻病,以轮状病毒肠炎为例,郭医生表示,这种病可以通过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食物的保存和奶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等。对于感染性腹泻,由于传染性较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患儿,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中医治疗预防小儿常见病有很大优势
中医着眼于整体和身心合一等较为正确的观念,对医学现象有着细腻的描述,形成了独到的理论,经过了两千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因此对小儿常见病的治疗和预防有很大的优势。
“中医的辩证内涵非常丰富。”郭医生表示,源自天然的中药及讲究配伍的方剂,药性平和,副作用小。理疗、穴贴、针灸、推拿、外熏、熏洗、浸泡等非药物疗法疗效确凿,简便易行。对于抵抗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经西医治疗2周以上未能改善;发热3天以上仍未退烧;哮喘反复发作;厌食、营养不良;功能性便秘;汗多、地图舌、口臭、怕冷、夜眠不安、舌苔厚等症状的患儿可以寻求中医门诊的帮助。
由于当前为流感病毒的流行季节,郭医生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预防流感的小方子。即用3g野菊花加3g女贞子(一人份)泡水在饭后1小时饮用(可加冰糖),每日一次。此外,预防小儿冬季常见病,除在发病时积极治疗外,平时提高患儿自身的抵抗力才是根本之道。郭医生表示,对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来说,“三九贴”是个很好的防病治病的选择。这是因为根据《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季阳气敛藏,气血不畅,通过“取温经通阳之品”,温通经络,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也就是说,在农历“三九”期间,选用具有辛散温通的药物,在特定穴位进行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驱散内伏寒邪,可达到“冬病冬治”的效果。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