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综合治疗时代,国际上评价中晚期肿瘤治疗获益的关键指标是提高生存质量、稳定肿瘤病灶、延长生存期、改善相关症状。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而膏方是最能集中体现中医在肿瘤治疗中调补增益特色的治疗用药方式之一。
本期“走进中医院”,我们邀请市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贺箫,为您讲解肿瘤患者运用膏方调理的知识。
中医治肿瘤 古已有之
中医治疗肿瘤的学说精华分散记载于古医经、内外妇儿杂病各科医著和民间验方中。
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字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记载“昔瘤”、“筋瘤”、“肠覃”、“噎膈”、“积聚”等,将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正气虚”、“邪气胜之”等。华佗《中藏经》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肿瘤学临床论治规范,强调治疗肿瘤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历代医家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繁荣了肿瘤学科。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肿瘤的病名、病因、病理、症状作了评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首载肿瘤专方达50余首,突出了虫类药、剧毒药、祛痰瘀药的使用;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谓乳癌“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金元四大家论治肿瘤各有建树。明、清杰出的外科学家著《外科启玄》、《外科大成》、《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心法》、《理瀹骈文》等,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内治、外治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创立了有效的外用和内服治癌膏方。
至现代,中医肿瘤学不断充实发展,在中医内科、外科、妇科、杂病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学的崭新临床分科。
中医重在调理机体失衡状态
膏方治疗恶性肿瘤是在中医“调平”理论指导下,着重纠正机体失衡状态,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去年10月,40多岁的赵阿姨来到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就诊,她说自己两年前做过宫颈癌手术,切除了子宫,这之后没有了月经,体内雌激素持续下降,更年期提前出现,经常出现潮热、烦躁、出汗等现象。贺主任了解症状后,为她“量体裁衣”开具膏方,赵阿姨吃了两个月之后,情况果然有所好转,上述症状明显减轻。
“我主要是通过膏方帮你补充雌激素,调节体内机体失衡,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这样一来,你身体自然就好了。”贺主任告诉赵阿姨。中医调补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于是今年市中医院膏方节前夕,赵阿姨又来买了一味膏方,继续调理身体。
贺主任介绍,膏方并非单纯进补,而是包含“救病却偏”之义。临床所及,肿瘤患者尤其是中晚期肿瘤患者,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膏方用药既考虑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可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
阴阳平衡,气血条畅。
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体质虚弱,犹如沙漠中的树木,需要长期持久稳定的浇灌,才能获得滋润。膏方中多种复杂药物成分在胶类、糖类的作用下,药力发挥比较稳定、温和、持久,是中医治疗的“滴灌技术”,更适合肿瘤患者的疾病性质、机体状态。而且,膏方中多种治法同用,多方组合,一般用药在20~40味不等,“大部队药物联合作战”,兼顾面广,适合肿瘤晚期多脏器、多系统衰竭或者放化疗期间多种副反应同时出现的复杂情况。
一般来说,肿瘤患者处方一般比较大,往往要添加很多珍贵药材,例如人参、西洋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需要充分煎煮才能使药效得到发挥。膏方的制作经浸泡、提取、沉淀、过筛、浓缩等多道工序,加工精良,药物性能可以得到充分释放,生物利用度高,并能有效地控制毒副作用。经过反复煎煮的药物更利于肿瘤患者,尤其是胃气逐渐衰减的中晚期肿瘤患者吸收。
使用膏方需顺应肿瘤发展进程
贺主任介绍,肿瘤发生、发展、演变直至归宿是一个不同质变的动态过程,不能只简单确定几个证型,配以相应的方剂来治疗,而要高度体现个体化治疗原则,并基于肿瘤自身发展或阶段治疗特点辨证应用膏方。
肿瘤早期阶段——患者体内邪气充实、正气亦虚,治当驱邪为主、扶正为辅。此阶段癌毒、血瘀、气滞等病理因素纠结在一起作用于机体,邪气充实妨碍气血,导致正气虚弱。治疗应以解毒散结、理气活血为主,益气养血为辅。
肿瘤中期阶段——患者体内正气亏虚、邪气亦盛,治当扶正为主、驱邪为辅。此阶段患者气血进一步亏虚,从而导致毒瘀互结,久聚不散。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
肿瘤晚期阶段——患者体内正气虚损、正不胜邪,治当扶正培本、驱邪外出。此阶段患者气血阴阳不足、五脏六腑亏虚,治疗应调理气血阴阳,疏通五脏六腑。
按肿瘤治疗阶段开膏方
手术阶段——手术期由于麻醉、机体与心理创伤等因素可导致气机郁结,且手术创伤也会导致气血亏虚。因此,在手术期间,应当采用益气养血,辅以行气解郁之法,以促进患者术后体力恢复,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放疗阶段——放射线的电离可引起全身和局部毒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疲劳、口腔溃疡、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肌肉硬化等。中医认为上述症状是热毒伤阴所致,故应清热育阴,活血通络。
化疗阶段——化疗是恶性肿瘤重要治疗方法,但毒副作用明显,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肝肺肾等脏器的损害等,其中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毒副反应。中医认为上述症状是毒邪伤及气血,累及五脏所致,故应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滋养肝肾。
开具膏方须注意三类原则
增效作用。增效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治疗原则之一,其目的是利用中医药增加化疗或放疗效果,而不增加放化疗毒性。通常是在化疗或放疗减量的情况下使用中医的增效治则。但也有在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时,应用中医的增效剂,例如,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减毒作用。化疗虽然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也是引起毒性反应的元凶。严重的化疗毒性反应,不但难以保证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也是影响临床疗效发挥的关键。尤其是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不但不能维系化疗的进行,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因素。通过中药膏方的调理,很多原本因严重副作用无法持续进行化疗的患者,得以接受持续治疗,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调节免疫。免疫功能低下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手术、放疗、化疗等,均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到重创。免疫功能低下除容易招致感染外,第二肿瘤发生机会更多。因此,在肿瘤全程治疗中,要高度重视恢复患者免疫功能,膏方所具有的调补增益作用正适用于这部分患者。
此外,贺主任提醒,多数肿瘤患者存在着气机逆乱现象,加上化疗、放疗、止痛等治疗,可导致气滞。中医认为,“气”具有推动、温煦、营养、防御、气化、固摄等作用,气机的调畅是肿瘤防治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清,脾气衰弱则药物、食物无法被人体吸收,也无法将营养物质和药物的有效成分输送到全身。另外,膏方中的补益药也有可能会壅遏脾胃之气。因此,肿瘤患者的膏方中应注意健脾药物的应用。
传统中医药治疗肿瘤有三大优势
不同于细菌及病毒侵入导致的疾病,肿瘤实际上是源于患者机体内的变异组织,机体内部环境调控的紊乱对肿瘤发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肿瘤的治疗不仅要着眼于对癌细胞的攻伐,还应通过调整机体对癌细胞的控制来协同治疗,需要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中医,因其重视整体思辩、强调总体把握疾病性质,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膏方可以通过对全身各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达到扶助身体正气,预防肿瘤产生、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相比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式,它具有用药灵活、辩证施治、避免肿瘤复发的三大优势。
一,中医用药,处方灵活,随证加减,辨证施治。中医可根据病人分期的不同、症状的变化、病情的需要随时修改处方内容,这种给药方式改变了肿瘤“千篇一律”的治疗模式,治疗做到了因人而异、因证而异。
二,剂型多样,用药方便。一般无严格疗程限制,只要适合病人就可以长期应用,可有汤剂、颗粒剂和诸多的中成药选择以供患者长期调理使用。
三,避免和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患者体内仍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肿瘤病灶,从而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运用中医药,扶正与祛邪并举,消灭滋生“癌细胞”的温床,从而抵抗肿瘤的复发转移,使一些有残存癌灶的患者,亦可获得较长期生存,提高远期效果。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