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来成块
月经来潮时经血中混有凝结的血块,称为“经来成块”。本症常与其他月经病同时出现,临证中应予注意,不可孤立看待。
经来成块常由气滞、寒凝、气虚、热灼等病因病机而致。
(1)气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情志内结,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则经行不畅而成块。
(2)寒凝:“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或素体阳虚内寒,寒邪搏结于冲任,血被寒凝而经来成块。
(3)血热:外感热邪,或过食辛热,或过服暖宫之药,以及情志内伤,五志化热,热伏冲任,血受热邪煎熬而经来成块。
(4)气虚: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耗伤正气,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故经来瘀结成块。
怎样用成药与简便方药治疗经来成块?
(1)中成药
①七制香附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气滞偏重者)。
②妇科调经片,每服4片,日服3次(适用于血瘀偏重者)。
③艾附暖宫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虚寒凝滞者)。
④八珍益母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⑤固经丸,每服6克,日服2次(适用于血热者)。
(2)简便验方
①佛手、川芎、香附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②艾叶、桂枝各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适用于寒凝血瘀者)。
③黄芪3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适用于气④大黄6克,黄芩、丹皮、五灵脂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热灼血瘀者)。虚血瘀者)。
⑤当归30克,红花、川芎、月季花各15克。共为细末,贮瓶备用。每取药末6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敷纱布,隔日换药一次,经前3天起用,用至经净(凡有瘀血者均可使用)。
(3)饮食疗法
①艾叶、益母草各30克,生姜15克,鸡蛋6枚。共置锅内水煮,待蛋熟后去壳,再煮30分钟,每日早晚各服少量汤,并吃鸡蛋一枚。
②益母草、红糖各30克,黄酒5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过滤去渣,每次服30毫升,早晚各服一次(上方适用于寒凝血瘀型患者)。
③黄芪30克,当归10克,羊肉100克。炖煮后加调味品食肉喝汤
④香附50克,捣碎,黄酒500毫升。同煮30分钟后去渣,每次服30毫升,日服2次(适用于气滞血瘀者)。,每日一次(适用于气血俱虚者)。
⑤芹菜、金针菜各30克,做汤服用,每日一次。
⑥鲜生地6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上方适用于血热患者)。
经如牛膜
月经来潮,经血中出现膜样物,犹似牛膜者,称为“经如牛膜”。现代医学称为“膜样痛经”。是指子宫内膜脱落而不能碎解的一种病证,以青春期少女多见,婚后多合并有不孕。本病应与经血中的血块相鉴别。
本病之本为肾气不足,阴阳失调,气化不利;其标为瘀血阻滞,诱发因素多为气郁和寒凝冲任。
(1)气滞血瘀: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冲任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子宫内膜碎解受遏而形成本病。
(2)寒凝冲任:经期或产后将息不利,或冒雨涉水,或久居寒湿之地,寒邪乘虚而入,阳气被遏,胞宫失煦,气血运行不畅,子宫内膜不能碎解,遂致本症。
(3)脾肾阳虚:“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机体功能活动——子宫内膜碎解,全赖肾阳推动。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胞宫失温,阴聚不化,以致子宫内膜大片脱落。
经如牛膜有哪些简便治疗方法?
(1)简便验方
①血竭(冲)3克,蒲黄(包)、元胡、山楂、川楝子各9克,刘寄奴、五灵脂(包)各12克,柴胡、青皮各6克。水煎服,经前7天开始服用,连服7~10剂,服用3个月经周期。月经量多者去柴胡、川楝子,酌加炮姜、大黄炭、三七末;经量过少者去青皮、山楂,酌加三棱、莪术、制乳没。
按:本方系朱南孙的经验方,对本病有较好疗效,对各型患者均可使用。
②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七各10克,山楂、青皮、元胡各12克,血竭 (冲服)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③淫羊藿、仙茅、鸡血藤、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各9克,附子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脾肾阳虚与寒凝冲任者)。
④肉桂15克,吴茱萸、小茴香各30克。共为细末,贮瓶内。每次取20克,置锅内炒热后敷于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经前3天开始使用,连用3天(适用于寒凝与气滞者)。
(2)饮食疗法
①酒糟蛋:鸡蛋6枚,酒糟50克,香附、桃仁、川芎各12克,用布包裹。先将鸡蛋煮熟去壳,锅内加水适量,放入无壳鸡蛋及药袋,文火煮1小时。经前早晚各食鸡蛋1枚,并饮汤适量,连用三天。
②益母草、元胡各30克,煮鸡蛋食用(上方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③红花、当归、川芎、黑胡椒各10克,益母草60克,黄酒1000毫升。煮数沸后过滤去渣,每服25毫升,日服3次(适用于寒凝血瘀者)。
④当归、桂皮、生姜各15克,羊肉200克。炖煮后食肉喝汤(适用于寒凝血瘀兼血虚者)。
⑤桂皮6克,小茴香、山楂、生姜各10克,红糖50克。水煎代茶饮。
⑥艾叶20克,水煎取汤150毫升,加红糖50克温服。经前及经期每日一剂,连服5~7天(上方适用于寒凝冲任者)。
(3)针灸疗法
①体穴:关元、命门、肾俞、脾俞、足三里、血海、气海、中极、天枢、太冲。每次取3 ~4穴针刺,或合用艾灸。
②耳穴:子宫、内分泌、皮质下、肝、脾、肾、腹。每次取2~3穴针刺,或用埋针法。
经质清稀
月经来潮,经质清稀淡薄,称为“经质清稀”。本症以虚寒者为多,主要有血虚、气虚、寒湿凝滞、脾肾阳虚、肝肾精亏等几种证型。分别可选用以下诸方。
(1)中成药
①四君子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气虚者)。
②阿胶膏,每服15克,日服3次(适用于血虚者)。
③人参归脾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④六味地黄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⑤金匮肾气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⑥参茸大补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⑦女宝,每服4片,日服3次(适用于血虚寒凝者)。
(2)简便验方
①鸡血藤、熟地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血虚为主者)。
②黄芪30克,党参、白术各12克,荆芥穗6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而经量偏多者)。
③黄芪30克,当归、鸡血藤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④枸杞子30克,熟地24克,覆盆子、肉苁蓉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肾虚精亏者)。
⑤黄芪30克,续断、补骨脂各12克,桂枝、白芍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⑥桂枝、苍术、白术各10克,川芎、陈皮各6克。水煎服(适用于寒湿凝滞者)。
(3)饮食疗法
①当归10克,枸杞子20克,羊肉100克。做汤食用。
②核桃、黑豆各30克,红糖适量。煮熟后食用(上方适用于肾虚者)。
③黄芪、当归各10克,羊肉100克。做汤食用(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④艾叶、益母草各30克,煮鸡蛋食用。
⑤桂皮、山楂各10克,红糖适量。水煎代茶饮(上方适用于寒湿凝滞者)。
⑥党参、仙茅、补骨脂各30克,黄酒1000毫升。煮数沸后过滤去渣,每服30毫升,日服2次 (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⑦人参10克,枸杞子30克。代茶饮(适用于气血不足及肾精亏虚者)。
经质粘稠
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粘腻者,称为“经质粘稠”。本病当与“经来成块”和“经如牛膜”相区别。本病多与热邪与痰湿有密切关系。
(1)热伏冲任:素体阳气偏盛,或过食辛热之品,阳热内伏冲任,灼煎经血而致经质粘稠。
(2)肝郁火旺:情欲不遂,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而致月经粘稠。
(3)心肾火旺:劳心过度,心阴暗耗,心火偏旺;或纵欲过度,耗伤肾精,真阴亏损,相火妄动,心肾火动,血为火煎而粘稠。
(4)湿热蕴结: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蕴久化热;或素嗜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蕴结胞宫,与血相结而致经质粘稠。
(5)痰湿下注:脾虚湿聚,阻滞经脉,化生痰浊,不注冲任,与血相搏而致经血粘稠。
(6)瘀热内结:经期或产后感受热邪,或肝郁血滞,久而化热;或素有血瘀,日久化热,瘀热壅滞胞宫而致经质粘稠。
以下成药、便方与食疗方可供经质粘稠患者斟酌自选。
(1)中成药
①知柏地黄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②龙胆泻肝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下焦湿热或肝火旺者)。
③七制香附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及于气血瘀滞者)。
④丹栀逍遥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肝郁化热者)。
⑤三黄丸,每服9克,日服2次(适用于热伏冲任者)。
⑥二妙丸,每服9克,日服3次(适用于下焦湿热者)。
⑦二陈丸,每服6克,日服3次(适用于痰湿下注者)。
(2)简便验方
①大黄6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瘀热内结者)。
②川楝子、青陈皮各10克,丹皮、川芎、茺蔚子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肝郁化热者)。
③苍术、白术各12克,薏苡仁15克,黄柏、川牛膝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下注者)。
④苍术、白术、川芎、陈皮各12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适用于痰湿下注者)。
⑤竹叶、生地各15克,赤芍、丹皮各12克,知母、黄柏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有痰湿阻滞者)。
⑥木通、黄柏各10克,丹皮、元参、川牛膝各12克。水煎服(适用于热伏冲任者)。
(3)饮食疗法
①干芹菜50克,冰糖30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热伏冲任者)。
②金针菜50克,生山楂、白糖各30克。做汤食用(适用于瘀热内结者)。
③鲜橘皮30克。代茶饮。
④生苡仁、芡实、山药各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以上方适用于痰湿阻滞者)。
⑤鳖1只,生地30克。煮熟食用(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⑥元参、丹皮各15克,白糖30克。代茶饮。
⑦天冬、麦冬各30克,鲜生地6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⑧鲜马齿苋250克,鸡蛋2枚。将马齿苋捣烂取汁,以此汁并加适量凉水,煮沸后倾入鸡蛋,加入少量调味品后食用(上方适用于热象明显而经来量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