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南湖医院/徐州精神病院黄启源 魏少民 魏兴云 报道:在这里,微笑是一部书,一部倾注着全部爱心的大书。
初秋时节的泉山,草木依旧葱郁。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轻轻走进位于泉山西麓的徐州精神病院(徐州民政南湖医院)二病区,走近特困精神病人救助工作的第一线,聆听医护人员用心呵护精神病人的点滴故事,感受他们从心底流出的微笑亲情。
微笑背后的责任担当
她叫孙秀如,徐州精神病院二病区的护士长。在精神病院这个特殊环境里,孙秀如30年如一日,用特殊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倾注心血照顾行为失常的病患。
对于精神病人护理的工作,孙秀如一开始是不适应的。“患者中许多人或终日郁郁寡欢,低声哭泣;或是兴奋暴躁,偶有伤人之举;或是生活无法自理,一日三餐需要喂食;我们还要协助一些人大小便,有时甚至还要遭遇他们的暴力……”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的一天早晨,交接班完毕,孙秀如像往日一样和其他护理人员一起到病房检查。她来到病人李某床前,叫其起床并帮助他叠被整理床位,但李某突然一跃而起,左手猛地抓住孙秀如的头发,右手“啪”地一巴掌,狠狠打在她脸上。孙秀如还没回过神来,又是一阵剧烈地疼痛——李某使劲攥住她的头发,猛力地拉扯……
最后,在几名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孙秀如从李某手下“逃”出。孙秀如没有责怪李某,她静静地对头上的伤口做了处理,带着五个红红的手指印,又回到了病房,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温和地询问病人,给他们喂药、叠被。
挨打、挨骂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孙秀如都默默地忍受着,她说:“病人的微笑,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在病房内被突然发作的病人打、骂,她已经习惯了。
30年来,面对困难, 她犹豫过;受到委屈时,她也想过放弃。但只要看到病人平静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她就忘了所有的委屈。她耐心细致地照顾精神病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
她知道,这里是精神病患者最后的希望。
许多年轻护士因为各种原因,大都不愿意到精神病院以及二病区工作。在二病区所有医护人员中,今年23岁的杜红无疑是个新兵。今年4月份,杜红带着些许好奇心,走上了二病区的护理岗位。
刚来这里的时候,她总是小心翼翼,就怕中招,可是挨打的事情还是不期而遇。
5月的一天,上中班的她巡视病房时,一位病人突然伸手狠狠地抓她,当即胳膊被抓出了血丝。有过这次经历后,慢慢这种小伤小痛,她也习以为常了。
聊起这些“经历”,二病区的医生、护士话音很轻,总是说“习惯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照顾好病人是我们的责任。”
“微笑哥”成为“铁靠山”
陈冬是二病区的主任,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在二病区所有医护人员心中,他就是“主心骨”,他就是“铁靠山”。
病区里的病人,如果闹矛盾了、发病了,他都会亲自去处理,因为病人在闹矛盾和发病时,女医护人员很难控制住局面,而陈冬便会承担起所有责任,就是为了避免女性医护人员发生意外。
陈冬说,领导就是要在该需要的时候出现,就是能承担责任的人。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年春天,救助站送来一位病人,经过多次沟通,发现此病人只会说一句“不知道”,其他的都是大家听不懂的语言,让他写字,病人写的字竟然不是汉字。
越是有困难,就越是不放弃。后来,陈冬带领全体医护人员查找了各种资料,多方询问、请教语言专家,终于摸清了此人为邻国外籍人士。他把此事上报到院里,院里联系了相关部门,在病人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通过相关外事部门转送回国。
护理精神病人要求从业者具有特有的细腻。精神病院病房需要男性医护人员及时控制躁动的病人,但更多的还是要他们具有一颗如女性般细腻的心,给病人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
把温柔这个词用在另外一名男医生蒋正伟身上,再恰当不过。蒋医生身材高大,说起话来却和声细语,对待病人更是“温柔”,所以病人都很喜欢他。
蒋医生表示,有的女病人因为患病,性格执拗、敏感而古怪,你对她们的一点不耐烦、一点不细致都有可能引起她们的情绪变化。在与患者交流时,他总是和声细语、不急不躁。有时病人一直在小声嘟囔,说不清且嘴边有长长的涎粘,蒋医生就把耳朵贴近病人的嘴认真听,没有厌烦情绪。等到查房时,他的身边总是围着好多女病人,有的女病人的“表白”就有些赤裸裸,直接说:“我就是喜欢蒋大夫!”
遇到这种情况,害羞的蒋大夫常说:“这些病人长期患病,住在这样封闭隔离的环境中,生活能力已经退化严重,她们只能信赖我们这些医护人员,把我们当成家人、亲人。”
执着中,把微笑送到“家”
帮流浪乞讨精神病人联系亲人,是最让医护人员操心的事。由于这类病人大多思维混乱,言语不清,所了解到的地址查起来很不容易,有的地址根本就不存在,经常几次甚至上百次才能找到真实地址。
王莉(化名)女,22岁,四川彝族人,几年前到北京打工,省吃俭用积攒了6000余元钱,打算春节后结婚使用。2012年底,在满怀希望的归途列车上,她突发“旅途性精神病”,恍惚中在徐州下车,总认为很多人在追抢她的钱,而跳入河中躲避,后被民警救起,送至徐州精神病院二病区。
在收容期间,她表现出极度兴奋,又唱又跳,医护人员与其交谈,她又打又骂,砸坏输液器械,打烂玻璃。医护人员毫不计较,积极组织护士为其洗澡、更换干净衣服,亲自为其端水喂饭。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与治疗下,她的病情恢复很快。后来通过一名懂彝语的医护人员,与其耐心交流,小姑娘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通过市救助管理站,送回了家乡。
由于王莉家庭困难,所带钱物已经丢失,主任、护士长又组织医护人员为她捐款捐物,并买来车票,将其送上火车,请乘警一路照顾。
回家后,王莉专门写来感谢信,称赞二病区医护人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来自齐齐哈尔医学院,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医生赵明丽,则说起这样一个事例:2010年,青海女孩施某,长得眉清目秀的,她被人骗入传销窝点,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后被警方解救后送至精神病院二病区。
刚入院时,她神智不清,精神极度兴奋,又唱又跳,医护人员与其交谈,她又打又骂,砸坏输液器械,咬断了体温表,口吞体温表,打烂窗上的玻璃,用碎玻璃划腕进行自残。经过赵明丽的精心治疗,施某慢慢清醒了,但她开始不言不语,不与任何人进行交流,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
赵明丽主动靠近她,耐心细致地和她谈心交流,经过2个多月的耐心交流后才知道,她乍一到精神病院这个陌生的环境非常害怕,有抵触情绪,而看到赵大夫的宽慰和护理人员的精心照顾,触及到了她内心中“家人”的这根亲情弦,让她逐渐平静下来,逐步相信了赵医生,等到她的病情稳定,家人满心欢喜地接她回去,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
最没有想到的是,施某回到家中很长一段时间后给她们写来了一封信并寄来了许多生活照片,施某在信中写到:“赵医生你们好,你们看到了吗?照片上就是我的家乡,虽然我的家乡不富裕,但非常漂亮。感谢你们对我的关爱、治疗和照顾,我现在生活得很开心、很充实。欢迎你们有时间来我的家乡游玩、做客。”
诸如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有一点信息,医生护士都会绞尽脑汁查找。久而久之,也不知翻烂了多少张地图,记不清多少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回到了亲人身边,每每看到病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医务人员总会感到连日的付出真正得到了回报。
透出七彩阳光的微笑人生
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它不但考验医护人员的勇气、体力和毅力,也考验他们的智慧。精神科的医护人员不但需要有爱心,更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和心理活动,应对患者的各种情况。
8月16日下午4点左右,病人都在接受“娱疗”。所谓“娱疗”,简单说就是娱乐疗法,主要项目有护士们陪着病人一起唱歌跳舞等。别看是娱乐活动,可用护士们的话来说,简直比医生动手术还要紧张,因为谁也不知道,平静的水面下掩藏着怎样汹涌的暗流。
护士陈晓春说:“我们的病人都处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什么想法不会跟你讲,而是要护士们去看去猜。如果哪天看到病人脸色不对,那可能就是表明他在想家,也就是会有出走的倾向,什么变化都不能放过。”
时间长了,她和同事们总结出一套提前防范的经验:病人眼睛发直,拳头虽未举起但捏紧,接下来很可能就会有异常举动;病人睡眠不佳,情绪烦躁也要注意;言语间有厌世倾向,甚至交代后事的,更得注意。
“逃院或自弃在这里是头等大事儿。”陈晓春告诉记者,每到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护士们都会格外留意,不厌其烦地排查寝室内及每名患者口袋内的危险品,像玻璃瓶装的护肤品、香水,还有鞋带、皮带甚至长筒丝袜等,都是不允许带进病房的。
医生刘季认为,相比控制患者意外事件而言,预见性的观察与干预更为重要。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精神科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的行为模式,在患者病情发作之前进行药物干预、心理治疗和一定的保护性措施。“在这里,你必须深入接触病人,摸透病人的心理,使病人的情绪保持稳定,然后再进行开导、劝解”。正是有这样一种心态,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她和护士常常与病人聊天谈心,与病人做朋友,化解病人心结。
在他人的眼里,精神科的医护人员都是不苟言笑,甚至应该有些呆滞的。不过,记者每次采访看到的,都是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在业余生活中,他们更懂得热爱和享受生活。
陈冬说:“你别把精神科医护人员想象得给电影里一样,遇到苦累时向大山呼喊几声,我们也像平常人一样,喜欢读书,喜欢唱歌,喜欢跟家人呆在一起。”
28岁的医生刘季,是一名文艺女青年,爱旅行,爱美食,也爱写日记。一有时间,她就出去旅行,每次旅行回来,也会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有的还发表在了报纸的文学副刊上。
相对于刘季,二病区之前的护士卢振云,则是一名资深的驴友。新疆,云南,漠河,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很多的名山大川都曾留下她的足迹。
看似身材瘦削的护士长孙秀如,在驴友中有个霸气的称号——“强驴”。一有时间,她就会去徒步走,有时一走就是数十公里……
冰心老人曾经这样诠释护理工作:“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着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州市精神病院二病区迎来了一个个医护人员,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博大无私的情怀,使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回归社会,让更多的家庭减轻痛苦、恢复快乐。
徐州精神、心理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