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肿瘤死亡报告 食道癌、胃癌患者应少吃腌制品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据估计,平均每分钟我国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4人因癌症死亡。

  国家癌症中心日前发布最新一期《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14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80.4万例,死亡病例229.6万例(注: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迟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按发病率排序,我国主要的十大常见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女性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脑瘤和胰腺癌,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7%;如按死亡率排序: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和淋巴瘤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3%。

  报告显示,男性癌症发病相对女性较高,且发病谱构成差异较大,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排首位的是肺癌,女性为乳腺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中,甲状腺癌近年来增幅较大,目前已位居女性发病顺位第四位;而在男性发病谱中,前列腺癌及膀胱癌近年来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分别位居男性发病顺位第六位和第七位。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分别约占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与死亡病例的21.8%和27%,在18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行前1/2位序。

  从总体趋势上看,近1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尤其是美国,近年来癌症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每年平均下降约1.5%,且男性下降幅度远大于女性,主要归功于构成其死因谱的主要癌种如肺癌,逐步得到了控制。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介绍:报告里统计的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和癌谱的构成与2013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发病人数是上升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面临老年人群恶性肿瘤负担较重的现状,而恶性肿瘤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尤其在40岁后,会快速升高,到80岁年龄组时达到顶峰。

  201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最新版的致癌物清单。

  该机构自1971年以来就对900多个致癌因素进行评估,最终400多个被确定为对人类致癌或者可能致癌。这些致癌因素又分为一类致癌、二类可能致癌、三类未知和四类可能不致癌四个级别——

  1类致癌物:明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有120种;

  2类致癌物:可能性较高致癌的物质,即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但人体作用尚不明确,有380种;

  3类致癌物:不明确是否能导致人类癌症,有502种;

  4类致癌物:不太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有1种,己内酰胺(注: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可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等)。

  为帮助大家更有效地远离致癌因素,远离癌症,在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注:每年的4月15日-21日),深度揭秘120种1类致癌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这些致癌物平时“藏”在哪些食物、用品中?请权威的肿瘤专家谈一谈如何有效预防?

  翻阅WHO发布的这份1类致癌物清单,你可能会发现,许多都是日常常见饮食和常接触物质,比如酒精饮料、中式咸鱼、加工肉类、大气污染、太阳辐射和吸烟等,但也请你不要过于恐慌——

  IARC的致癌分级依据,是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人群比照和动物实验证明报告),但和致癌强度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致癌物等级≠致癌强度;但如果你对多种致癌物接触过于频繁,累积的癌症风险一定是偏高的;而如果你本就有某个癌症病种的家族病史,或属于高危人群,请尽量规避相关致癌因素。

  1类致癌物·中式咸鱼 警惕这条鱼!

  全球80%鼻咽癌发生在中国 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

  中式咸鱼被证实是最直接危险因素之一

  在此次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新版1类致癌物中,Salted fish, Chinese style显得有些显眼。腌鱼致癌不少人有耳闻,但WHO为什么还特别标注了“中式”?

  而且,这并不是中式咸鱼首次上榜,早在2012年,它就已经被确定为1类致癌物了。

  为什么是“中式咸鱼”?

  咸鱼,即以盐腌制后,晒干的鱼。在低温保鲜技术没有应用以前,鱼很容易腐烂,因此世界各地沿海的渔民都用此方法保存鱼。

  IARC(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中式咸鱼制法的特殊之处在于,有脱水的步骤,在该过程中会生成亚硝基化合物,例如亚硝基二甲胺,在体外实验中已证明了其致癌性。

  还有一个临床原因,就是中式咸鱼与鼻咽癌的强相关性及鼻咽癌在中国的高发病率。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WHO专家组曾发布《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治》,明确指出有充分致癌证据的膳食因素,分别是肥胖、酗酒、黄曲霉素和中式咸鱼,并强调,经常吃咸鱼会增加鼻咽癌的风险。

  而全球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

  咸鱼是鼻咽癌的三大致病原因之一 广东肇庆四会地区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率很低的癌症,在欧美国家的发生率在1/10万左右。

  但它却特别偏爱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据统计,广东肇庆的四会地区发病率居全国之首,达到男性30.96/10万,女性15.45/10万。IARC认为,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三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基因原因、过早感染EBV病毒和食用咸鱼。

  “EBV是一种普遍感染的病毒,90%以上人群一生中都曾感染过EBV,只有有基因缺陷的会触发致癌,但基因不可逆,因此研究者可能因此更加关注咸鱼与鼻咽癌的相关性。”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放射治疗科主任陈晓钟主任医师,是我省鼻咽癌诊疗领域的顶尖专家,他表示,咸鱼已被证实为导致鼻咽癌最直接的危险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成年后每天食用咸鱼的人,和没有或很少吃咸鱼的人相比,发生鼻咽癌的危险增加1.8-7.5倍;如果在断奶期或者幼儿期每天吃咸鱼,发生鼻咽癌的危险增加1.1-37.7倍。

  鼻咽癌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五年存活率达80%以上

  “有咸鱼饮食习惯的人群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心,这只是致病因素之一,而且鼻咽癌的临床治愈率很高,早期发现可达90%以上,即使综合早中晚期的平均治愈率,五年生存率也达80%以上。”

  不过陈晓钟主任强调,鼻咽癌的早期误诊,需引起重视。鼻咽癌早期有三个危险信号:鼻塞、耳鸣和颈部无痛性肿块。

  鼻塞:鼻咽癌的肿瘤在鼻腔内产生后,就会堵塞鼻孔引起鼻塞。

  耳鸣:如果还伴有耳朵积水,就要特别留意了,许多患者发生耳鸣后会直接去医院五官科就诊,被当作中耳炎治疗,耽误了病程。

  颈部无痛性肿块:这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症状,因为无痛,所以许多人都没有当回事情,特别是在早期,吃点消炎药的话,这个肿块还有可能变小,就更有迷惑性了,还可能被误诊为淋巴结炎。

  “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得过鼻咽癌,发生以上症状后,要特别引起重视,因为有直系亲属鼻咽癌病史的人群,比普通人群的患病率要高出3-5倍。”陈主任说,临床上家族性的鼻咽癌患者是比较常见的。

  咸鱼的致癌危害不只是鼻咽癌 食道癌、胃癌患者应少吃腌制品

  “长期吃咸鱼,还有引发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

  作为腌制品,咸鱼本就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虽不致癌,但在烹调或其他条件下可与氨基酸发生降解反应,生成有强致癌性的亚硝胺。

  “我1989年刚毕业时,跟着导师做过一次亚硝酸盐的动物实验,给两组小白鼠,第一组喝亚硝酸盐溶液,第二组喝生理盐水,两个月后,第一组白鼠就发生了胃癌。”

  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王新保说,常吃咸鱼等腌制品,会提高患食道癌、胃癌的风险。

  “亚硝酸盐是这两个癌种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这已经是写入教科书的定论了,有消化道癌家族病史的人群,需尽量少吃或不吃腌制品、隔夜菜等。”

  1类致癌物·幽门螺旋杆菌 看看你的体检报告有没有这个“幽灵”

  幽门螺旋杆菌是1类致癌物,也是目前已知的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据统计,目前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约为50%,几乎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位感染者。70%的胃溃疡患者以及几乎全部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都能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正因如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会发展成胃癌吗?如何正确处理这种感染?

  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证实 控制幽门螺旋杆菌 可降低胃癌风险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到底要不要治疗?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曾做过一项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大规模研究。项目名称为“胃癌高发区人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胃癌项目”,由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国际消化道肿瘤联盟与山东省临朐县卫生局共同合作开展。

  试验通过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一组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治,与另一组进行对照,经过长达14.7年的长期随访发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胃癌发生风险低了39%。

  目前,国际上的普遍观点也是提倡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国际上的总体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下降明显的国家和地区,胃癌发病率也会有所下降。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广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

  日本也是胃癌高发国家,他们由于胃镜检查的普及开展,约60%-70%的胃癌患者属于早期。为了进一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日本启动了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预防胃癌的项目,对14岁以上人群全面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一旦发现阳性,及时进行治疗。有业内专家预测,如果该项目得以正式实施,在未来的20—30年,日本的胃癌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根治幽门螺旋杆菌要因人而异  早期根除比晚期根除获益更大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总体上是宜早不宜迟,早期根除比晚期根除的获益更大。

  香港大学曾在福建省长乐市做过一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的研究,人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都是一千多人。对治疗组的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通过7.5年的观察随访,发现治疗组有7人发展成胃癌;对照组有11人发展成胃癌。

  可能光从最终胃癌的人数看,两组差异并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治组的7位胃癌患者,在根治前,胃部就已经有癌前病变。而对照组的11个胃癌患者,其中6个有癌前病变,5个没有癌前病变。

  “也就是说,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时机很重要,如果已经有了胃癌前病变,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获益性要大大降低,预防胃癌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吕宾教授说,这就好比戒烟,如果一个人从20岁开始吸烟,25岁戒烟的健康获益要远远大于40岁戒烟,越早戒烟,健康风险越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这个道理,早期根治,对预防胃癌的获益越大。

  70%感染没有明显症状 吹气测试比抽血检验更靠谱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包海标主任医师说,约70%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30%左右感染者会有消化不良、腹胀、胃溃疡等症状。

  目前,很多单位已经将幽门螺旋杆菌吹气试验纳入常规体检。简单来说,就是服用试剂后,对着仪器吹气,就可以检测出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这项检查比较方便、准确性高,还没什么痛苦,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手段。

  也有一些体检是抽血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抗体,但是这项检查无法准确反映目前的感染情况,只能反映感染史,如果检查者既往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即便后来根除了,血检还是能查出抗体阳性。因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首选还是吹气试验。

  包主任说,目前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也被通俗称之为四联疗法,一般需要 14天的治疗时间。

  需要提醒的是,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治疗方案足量足疗程治疗,一举歼灭,斩草除根。如果患者不遵医嘱,药吃吃停停,会降低根治的成功率,也会增加耐药风险,下次想根治就更难了。

  吕宾教授提醒,幽门螺旋杆菌只是作为一项致病因素,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果有胃部不适,或是怀疑有溃疡、炎症等,首先建议做胃镜检查,明确胃里面的情况,再根据情况对症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往往有家族聚集性,一起吃饭、接吻、共用牙刷,都有可能传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 发展为胃癌的比例高不高?

  持续的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的过程中,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路径,癌症就是在这样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反复的损伤修复形成慢性炎症,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化,一步一步发展成胃癌。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

  研究数据显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通过长期随访,最终发展成胃癌的比例不到1%。

  吕宾教授说,“或许有人认为,这不到1%的比例,并不算很高。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比例占总人口的50%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最终发展为胃癌的人数还是非常多。”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