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参加。
李克强总理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各位副总理,并对大家表示感谢,欢迎大家提问。
◎彭博社记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成功使数亿人脱贫。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我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模式也会经历一些变化,这集中体现在这次两会期间通过了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及进行修宪等。请问中国特别是在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方面,奉行的改革开放模式会跟过去40年有什么不同?
李克强:中国40年来有目共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开放是密不可分的。开放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可以说中国人民从开放中尝到了甜头。去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维护自由贸易,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如果说中国的开放有新变化的话,那就是门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关上门等于挡住了我们自己的路。
新的变化意味着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在开放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比如货物贸易,我们商品进口税率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我们愿意以更开放的姿态进一步降低商品进口的总体税率水平。一些市场热销的消费品,包括药品,特别是群众、患者急需的抗癌药品,我们要较大幅度地降低进口税率,对抗癌药品力争降到零税率。对于服务贸易,我们现在是逆差,进一步开放服务业会付出一些代价,但可以促进提高我们产业的竞争力。下一步重点要放宽服务业的准入,比如在养老、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我们会加大放宽准入力度,在一些领域逐步放宽甚至取消股比限制。我们还会全面放开制造业,在这方面不允许强制转让技术,我们将保护知识产权。
我们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会进一步调整缩减。今年及今后几年会逐步放宽准入。而且我们还要加快推进涉及外商投资的三个法律合并成一个基础性法律,以实现给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承诺。至于你提到的修宪、机构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批准了宪法修正案和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我们会遵循宪法,推进机构改革,这将更有利于坚持我们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我在报纸上看到,部分媒体对中国的开放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所以我多说两句。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要使13亿人的市场逐步成为中外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给中国消费者以更多的选择,促使中国产品和服务升级,促进经济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当然,中国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开放举措,几年后回过头来看,可能成效令人惊讶。比如说5年前我们简化了因私护照办理和出境的手续,结果出境人次从当年的7000多万增加到去年的1亿3千多万,而且其中多数都是去旅游和消费。所以看中国的开放,不仅要看细节、领域,更要看长远、全景。当然,开放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就好像双人划船,光靠单人使力,这个船只能原地打转。只有两人同向用力才能向前进。
◎中国日报社记者:总理您好,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要像当年抓GDP一样,抓“放管服”改革,同时也有人说,中国目前的制度性成本还是很高,办事还是比较难。请问总理,“放管服”改革要放多少?放了以后该怎么管?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李克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届政府伊始,我们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政府持续推进自身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利器。
这次两会期间,我到代表团、联组会参加审议和讨论,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政府要着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办事便利,这可以说是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改革比较迫切的愿望,他们提的有很多看似小问题,实际上连着大政策。我们要见端知本,改革就是要把突破点推向离市场、群众最近的地方,把民之所望作为改革所向。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今年要在六个方面下硬功夫,也可以把它形象地说成是六个“一”,那就是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办通;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现在我们开办企业的时间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已经降了不少,但是全国平均还要22天,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项目施工许可的办理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必须减繁。这六个“一”都是减,再加上减税、减费,这些都是动政府“奶酪”的,是伤筋动骨的改革。
当然,要放得开,还必须管得住、管得好。我们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就是要管住市场秩序,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乃至搞不正当垄断的,就要把它驱逐出市场,甚至严加惩罚,因为它妨碍公平、阻碍创新,也有悖社会道德。市场活力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加强监管,也要注意防止扰民。比如这次机构改革,我们就把涉及市场监管的一些部门合并了,推进综合执法,避免多个“大盖帽”去管一个小商贩。
刚才第一位记者讲到两会的时候提到机构改革,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还包括了国税和地税的合并,这令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参加一次座谈会,有专家跟我说他去调研时发现,在餐馆里边吃饭是由地税向餐馆收营业税,而要打包带走就由国税来收增值税。他问当地有关方面,要是站在餐馆门槛上吃该由哪个部门来收税啊?当时对方给他的回答是“你这是抬杠”。但在现实当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我们这几年通过推动营改增、取消营业税,实现了税收以共享税为主,这样国税、地税合并就有了基础,可以避免多头收税、干扰企业的行为。所以放要放出活力,管要管出公平。管也是要触动利益的。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推进改革、做好政府工作,就是要为公、唯实、利民。我们要努力为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办事便利,敢于自我革命。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在有一些民营企业家担心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心里没有安全感,不敢投资,甚至有一些还在想方设法地向外转移资产,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些企业家投诉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况。您对此怎么看?针对这样的问题打算怎么解决?
李克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可以说包括国企、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为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贡献。现在民营企业税收占半壁江山,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90%。当然,一段时间以来,的确出现民企投资偏弱的现象,这和产权保护以及多方面的问题相关,我们高度重视。
保护产权就是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一直把各类合法产权的保护是放在心上的,而且逢难必解。记得去年在记者会上,有人担心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后会不会有问题,我们明确表示可以延期、不影响交易,而且这方面要抓紧修法。对农民土地承包第二轮到期,我们也明确提出继续延长30年。我们还在多方面采取措施,维护合法产权,运用法律加强保护,这也是弘扬法治精神。
保护产权必须要尊重合同,弘扬契约精神,不能把合同当做废纸。的确,有些地方的某些行为不好,新官不理旧账,换了一个官员,过去的合同就不算了。政贵有恒,不能把合同当废纸。对此我们是坚决制止的,而且要予以处罚。去年我们有关部门抓住几个典型案件,把涉产权的错案纠正过来,这也表明了我们的决心,就是要持续向社会发出信号:让恒产者有恒心,让投资者有信心,让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安心,给所有合法产权所有者都吃上长效的定心丸。
◎人民日报社记者:我们观察到总理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更加公平、充分的就业始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大学生就业还有转岗职工再就业、复转军人再就业等仍然困难不少,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就业市场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请问您准备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李克强:就业成效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的,如果有失业也是掩盖不住的,所以我先回答你今年的问题,未来5年会怎么样,要看今年做得怎么样。
过去5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6600多万城镇新增就业,保持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没有一个人就业,一个家庭就毫无生气。如果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把就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列入预期目标,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城乡就业状况,也可以说这是自加压力。
这里我想报个大账,我们今年城镇实际新成长劳动力有1500万到1600万,我们定的目标是至少要保证新增1100万人就业,但方向是1300万人以上,前几年我们都做到了,今年也没有理由不做到。与此同时,我们还有2.8亿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盖起大楼、铺通大道,为中国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促进农民工就业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进城务工农民都是通过打工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今年至少还要新增三四百万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此,我们要责无旁贷地为农民工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达820万,是历史新高,还有近500万中专毕业生,加上近百万复转军人和去产能转岗职工,必须努力保障他们的就业,绝不允许有零就业家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就业岗位,特别是培育新动能。过去几年,新动能在增加就业岗位当中可以说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保障比较充分的就业,这实际上也能够更多地创造财富。大家想想看,13亿多人口,8亿多劳动力,如果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创造的财富是不可估量的,也会给世界市场带来惊喜。
◎光明日报社记者: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一场大病就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的现象还是屡有发生。请问总理,新一届政府在解决老百姓因病致贫问题上将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李克强:过去几年,我们用了很大的努力,在过去的基础上完善基本医保制度,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保网,这是为了让人人小病能看、大病敢看。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确实还有一些困难家庭看大病难。你刚才讲的问题不只是困难家庭,还有一些享受不到优质医疗资源的家庭也有同样的问题,新媒体上常有报道。
中国太大,我们还有三千多万贫困人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对打赢这场攻坚战向全社会作出承诺。在贫困人口当中,很多是因为大病致贫,或大病返贫。所以我们要在巩固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把治大病的问题作为重点来抓。这几年我们创新体制,把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法则”,放大资金效应,使更多的人享受大病医保,去年就有1700多万人受益。
今年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提高的中央财政对基本医保的补助资金,一半用于大病保险,至少能使2000万人以上能够享受大病保险救助,而且扩大了大病保险病种。同时我们要通过发展“互联网+医疗”、医联体等,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的大病患者能够方便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
今年春节前我到地方调研,路过一个贫困人口家庭,临时走了进去,看到家里老人有大病,也有医保卡,但还是不敢去看。这个情景在我脑中至今挥之不去。常说病来如山倒,我们就是要用大病保险等多种制度,不让一个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
◎新华社记者:最近几年“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未来的发展可能还有一些障碍。请问总理,您对此怎么看?未来政府对推动“互联网+”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克强:如果说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这几年能够行稳致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世界科技革命新一轮浪潮中成功挂上了“互联网+”这个风帆,它催生了新动能。这几年我们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成为发展主动力,使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从而有效避免了中国经济“硬着陆”。大家知道,前几年“硬着陆”的声音是不绝于耳的。现在经济稳中向好,新动能等上述这些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不仅加出了新动能,而且它是最大的共享经济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让科技精英、企业家都有更多展现能力的机会,更让亿万草根能够发挥聪明才智,表现他们独特的价值。
当然,“互联网+”作为新事物,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趋利避害,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对于“互联网+”,不能怕惹事、图省事,出现一些问题就一巴掌打死;也不允许利用“互联网+”搞坑蒙拐骗,败坏“互联网+”的声誉,抹黑“互联网+”。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悉心呵护。下一步我们还要采取推动“互联网+”的许多新举措,比如说过去一些“互联网+”的企业总是到海外上市,现在我们已经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境内上市制度,欢迎他们回归A股,同时要为境内的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创造更加有利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我们还要推进“互联网+”来拓展“智能+”,把它和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结合起来,推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向前发展,既快又健康。当然,对如何推动发展,既要符合发展规律,又尽量不要让传统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您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和港澳的互利合作。但是在香港也有担忧,担心这一做法是否会让香港失去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会不会影响到“一国两制”的落实,甚至模糊“两制”的界线。您怎样看?
李克强:我们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把它建成世界级的大湾区,重要原因就是三地有各自独特的优势,能够形成互补,否则就谈不上建设一个有世界竞争力的大湾区了。现在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当中,很快会出台实施,港澳居民到内地来,特别是到广东来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将逐步享受同等的待遇。我们愿意和港澳同胞一起共享国家发展的机遇。就是对台湾同胞,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
至于说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当然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我们和其他国家都可以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更何况内地和港澳同属一个国家,在“一国两制”下,会更好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打造新的增长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我们知道,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但是养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而且还面临着很多人养不起老的问题。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在某个省份,去年已经出现了养老金被“击穿”的现象,不少人也在担心,会不会有其他省份步其后尘?请问这个问题如何应对?将怎么解决两亿多人的养老问题?
李克强:我们已经到吃饭时间了,你问了一个和吃饭相关的问题。保证养老金足额发放、按时领取,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的确,有个别省份去年养老金收不抵支。我到一些老工业基地去调研,特别是今年两会下团,我首先问的是养老金能不能够及时足额发放。个别省份发放养老金之所以有困难,和当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减收有关,他们已经采取盘活处置国有资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来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当然,中央财政也给了一定的帮助。
不可否认,可能还会有一些省份养老金在总体上会出现一些困难,但从全国范围来讲,我们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能力的。去年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是4.1万亿元,当年也是收大于支。我们还有养老金的战略储备,就是社会保障基金拥有的资金在增加,去年达1.8万亿元,完全可以保证全国范围内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当然,我们还要推进这个领域的相关改革,像今年我们将实施养老金基金调剂制度,中央收取3%进行统筹调剂,以后比例还会有所提高,以弥补有些省养老金可能会发生的不足。同时,我们还会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收益来增加社保基金的总量,不仅使它安全,而且要拓展盈利空间,这些都是保证老有所养的“定盘星”,大家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老人辛苦了一辈子还不能老有所养,那后来人就会失去信心。
不能把老年人当作负担,“夕阳红”还是一个产业。很多老人可以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这绝不是推卸我们必须保证老有所养的责任。
刚才主持人说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你问的是民生问题,前面记者也问到了几个民生的问题。这一点请大家相信,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很重要的就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就是要保障基本民生,破除民生痛点,增加优质资源,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