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紧密型医联体建立提案 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刻不容缓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医联体”成为被反复提及的热词,尤其是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的提案呼声颇高。何为紧密型医联体?简言之,就是为了破解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而组成的医院联盟,其成员医院人、财、物实施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有业内人士预言,紧密型医联体将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成为共享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

  “基层医院方便但看不到专家,看专家又挤不过千军万马。”就近择医图的是方便,找大医院挂专家号为的是可信度高,但在现实中二者却不易兼得,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医疗水平是,正成为基层医院的短板。此前的松散型医联体自建立之初就存在天然缺陷,从实践过程来看,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合和信息的有效转换,上级医院和下级医院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在医护人员培养、绩效分配方面更是难以协调,而紧密型医联体解决的就是“强基层”这一难题。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全国各地医联体的建设浪潮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其实,从医疗卫生部门到各级医院的管理者都有着深深的思索:破解基层看病难,除了加大对医联体尤其是紧密型医联体的推广力度,更重要的是科学、系统、全面的政策支持。

  首先,各地医联体建设缺乏成熟的建设标准、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国家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标准,尤其要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联体更好展开协作。

  其次,要加强一体化信息化建设,避免大量的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将单家医院的信息集成平台和医联体平台进行对接,完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按照统一标准,实现紧密型医联体的人、财、物真正统一管理。

  更重要的是,让专家、学科、管理人才“下沉”到基层,还需要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大力推广“县管镇用”的人才机制,让基层医疗人才真正走下去、愿意留,继而盘活县级医院和一些社区医院,大病急症可以留在县级医院诊治,诊断后根据病情再考虑是否转到城市大医院,有些疾病经过治疗后可以转到县级医院,甚至在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诊疗。

  医改,从来都是世界级难题。破解基层看病难,既需要来自顶层设计的政策引导,更需要省、市、县不同层级的医改经验,这些正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宝贵智慧,才是为世界医改贡献“中国方案”的创新源泉。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