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徐州日报 记者 曲美慧 ):国家卫计委发布通知,从5月1日开始,患者住进二级以上的医院,要和住院医生签订《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承诺不收、不送红包以及贵重物品。
这一规定如今已实施20余天。记者近日走访我市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发现所有三级医院和不少二级医院已按规定开始推行协议书,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医生认为有损尊严
医院积极推行,但医生们的执行积极性似乎并不高。市区一家三级医院5月1日已下发协议书,至今和患者签署过这份协议书的医生数量“能用一只手数过来”。
“这份协议书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一位医生语气激动,“少数医德不好的人收红包,结果影响了我们整个群体的形象。实际上医院对我们的管理已经很严了,一旦发现收红包,年度考评一票否决,直接影响我们的评奖评优、晋升甚至收入,我们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一位三级医院主任医师说,患者送红包的情况的确很多,但医生真正收下的不多。“有些患者觉得医生不收红包就不会认真做手术。”他自己就碰到过很多推脱不掉的“红包”,只好暂时收下让患者安心,然后再上交行风办或纪委,术后由行风办退还患者。
患者认为效果有限
采访中,多数患者对这一规定表示支持。来自丰县的一名患者认为,虽然医生并不一定收红包,但是当前“送红包成为普遍现象”的大环境会让很多患者产生一种担心:如果别人送了,我不送,是不是治疗效果有影响?签了这份协议,等于吃了颗“定心丸”,就放心多了。
“我个人是支持这份协议的。形式上的约束好过毫无约束。”中国矿业大学一位老师说,“不过,它能起到多大效果,就不好说了。我身边住院的朋友,多少都要向医生表示一下,千八百块钱,医生一般都收,再多了,他们不敢收。就算是熟人看病,吃顿饭总是必要的。”
“这个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红包本来就是‘台面下’的,即使签了‘台面上’的协议,也很难止住私底下的收受行为。”网友“查理的冰激凌”说。
医院对医务工作没有太大影响
多家三级医院行风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不签署协议书,近年来医院在杜绝红包方面也花了不少“力气”。
市一院行风办王主任说,该院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随访和问卷函调时都会调查“医生是否收过红包”一项,每季度的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中也会对10%的出院病人进行该项询问,一旦发现医生有违规行为,在当年度的年终考核中将对其“一票否决”。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医院对收红包的医务人员的处罚基本都是年终考核“一票否决”。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医德医风教育,现在医生收受红包的现象并不多,所以这项规定出台后对医院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一位行风办负责人说。
卫生局现状是送的多收的少
“现在的情况是患者送红包的多,医生收红包的少。”市卫生局行风办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市人大去年的督察结果,从2012年1月至今,全市医务人员拒收和退回红包3588人次,共计280多万元。”
该负责人介绍,市卫生局曾出台行风建设“五严禁”,严禁医务人员接受各种形式的回扣、提成、转诊病人“介绍费”、患者及家属的钱物和其他不正当利益。拒收不成者,要及时报告,并在3日内上交医院指定部门。对于违反此规定的医务人员,市卫生局也出台了明确的处理规定,根据数额多少、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处理,轻则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扣发奖金,重则吊销执业证书甚至解聘。
“去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引进第三方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电话随访和现场问询方式进行。去年第四季度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乱开处方、收取‘转诊费’等不规范医疗行为,目前正在发函调查,其中涉及红包的投诉比较少。”该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靠协议还是靠信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人并不看好这项“强制措施”。
解铃还须系铃人。红包是患者给的,要杜绝红包,从根本上说,还是要让患者觉得,我不用送红包就能得到好的医疗服务。患者给医生红包,无非是为了让专家“多看一眼”,为了好看病、看好病,说到底还是对医生和医院的不信任。
如果医患信任问题得不到解决,光靠“台面上的”一纸协议,对于本就隐藏在“台面下的”红包现象根本无法起到遏制作用,充其量是隔靴搔痒。
医患信任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从根源讲,是医疗资源稀缺导致的变相争夺。我国正用仅占世界2%的医疗资源服务着世界上20%的人口,而这其中大部分资源都被牢牢控制在公立医院手中,大部分患者又盯住了其中少部分专家。倘若医疗市场能逐步放开,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让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台竞争,落实多点执业制度,将医生从僵化的服务体制中解放出来,让医疗资源顺应市场规律平均分配,相信患者现有的“只有靠红包才能得到更好服务”的观念也会逐步得到改变。
当然,对“红包”的监管和加强医德教育同样必不可少。患者送了红包,自然不好再去“举报”医生,于是医院和卫生部门开展的病人抽调回访也就常常出现满意率高达90%以上甚至99%的“喜人成绩”。再者,即便医院发现了医生有收红包行为,也就是年度考核“一票否决”的惩罚,起不到震慑作用。单靠回访这种调查方式还不够,建议卫生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或通过行风监督员进行不定期暗访,一旦发现红包现象,一律通报批评,严重者停薪留职,甚至解除职务,把惩罚措施落实到位,不怕起不到以儆效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