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外包” 繁荣背后需补漏洞
近日,北京媒体刊发报道称,多名儿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被开单”检测微量元素。儿童血样被带出医院,由第三方公司在民居内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坐收利益的15%,中介抽85%。而医疗卫生机构则坦言对检测结果无能力辨别真伪。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北京市卫生局表态将严肃查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这起个案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而监管的滞后,导致这一新兴领域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小的风险。
第三方检测悄然下基层
在北京市西城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化验窗口前的护士告诉记者,社区没有自己的化验室,所有的样本都会被送到专门的检验公司进行处理。“我们只负责三件事:抽样、将样本交给物流公司、接收化验结果。”这位护士说。
调查发现,和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样,在北京、贵州、四川等地,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已将检验业务“外包”:或是将特定区域的检验样本集中到大型医院的检验科,或是交由专门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处理。由于大医院自身的检验业务需求就相当多,很难完全满足基层的需要,因此第三方公司成为“外包”业务的主力。
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又称医学独立实验室,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从事医学检测的医疗机构。它与医院建立业务合作,集中收集并检测合作医院采集的标本,检验后将结果送至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于临床。
记者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入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基层日益发展的医疗需求和薄弱的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医学检验是医疗服务重要的环节和内容。据统计,医师诊断和治疗辅助信息中的70%以上要依靠医学检验获得,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检验科人力资源匮乏、设备简陋、管理也跟不上,这便直接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检验诊断准确性,从而削弱了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
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3%。贵州省贵阳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说,在贵阳市的数千所医疗机构中,只有少数几个三级甲等医院拥有较完善的临床医学设备,而大量中小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临床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匮乏。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
2009年年底,贵阳市首次引进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探索第三方检验服务于各级医疗机构的新路径。
为贵阳市提供服务的检验机构负责人介绍,他们入驻贵州运行半年来,在贵阳市的合作医院达到57家,其中包括市级和县级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站等,贵阳市周边地区的合作医院达到223家。合作项目包括病理活检、病理会诊、免疫组化、细胞病理、性激素等1000余项医学检验项目。
四川省新津县也开始进行依托第三方医学检验的试点。新津县卫生局局长蓝海鹰告诉记者,通过比较,他们将卫生院检验项目外包给公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负责检验取样,由公司统一进行业务管理、样本收集、样本检验、最后出具检验报告并通过网络传输回医院。目前,新津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检验项目已由原来的6大类54个单项增加至15大类近200个单项。
行业发展仍待规范
虽然目前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业务收入仅占全国医学检验收入的7%左右,但基层广泛的需求促使其表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快速膨胀的市场鱼龙混杂,近日被北京媒体曝光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便是这一新兴市场中泛起的沉渣。
2009年,卫生部发布《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对医学检验所的科室设置、人员、房屋、设备、规章制度和注册资金都进行了规范。独立的第三方医学检验,都必须按照这一标准来运作。按照规定要求,医学检验所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医学检验所在为医疗机构提供检验服务前,应当与其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医学检验所还应当接受省级以上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保证检验结果科学、准确、客观。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资质审核的规定之外,卫生行政部门对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监管法规不健全,也没有明确的针对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政策。此外,对于这一新兴的服务形式,物价部门也没有及时进行合理定价。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一些医学检验中心是由检测设备、试剂生产方兴办的,出于利益的考虑,第三方检验中心给送检方“奖励”,以刺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开检查处方。“这实际上就是检验行业的大处方!”一位检验行业的专家对此表示担忧,“长此以往,第三方检验会被这种扭曲的利益机制彻底污染。”他建议,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应将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专家观点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最大问题
“将医学独立实验室引入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加以建设,可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多方受益。”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认为,第三方检验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为了促使其健康发展,既要加强行业监管,也要完善相关技术规范。
丛玉隆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技术人员、检验项目的准入制度,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一方面,按照卫生部发布的规范,加强行业准入的资质门槛审查;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违规机构,一定要严格处罚。
从技术上看,丛玉隆认为,第三方检验机构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分析前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化验样本在进入第三方实验室之前,从抽样到送检等所有的前端环节,都是分析前质量管理的范围。”丛玉隆解释说,“但是这部分既涉及基层医生的操作,还涉及物流运输,需要各方协调,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按照国外文献报导,在可分析原因的不准确检验报告中,有60%到70%来自分析前。丛玉隆举例说,比如血糖化验,样本如果超过两小时还未放进冰盒里就会分解,送到实验室作出的分析结果也就不可靠了。
“检验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和物流运输人员都需要有质量控制的意识。”丛玉隆说,这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沟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环节也正是目前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的“短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