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629.4万人,实现了农村人口全覆盖。“看病拿医保卡,医疗费能报销。”这曾经只有城里人才能享有的专利,如今正在让广大农民也从中受益。
2003年,我市在新沂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当年就有100万人参加,每年筹资标准为30元,其中个人支付10元,财政补助20元。
2004年起,“新农合”在六县(市)全面推开,当年参加人数达413万人。此后,“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筹资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至今年8月底,全市参合人数达629.4万人,超过了626万农业人口的数量,参合率高达100.53%。这是因为只要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的群体都可参加“新农合”,因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也在我市参加“新农合”。筹资标准从最初的每人30元提高到每人100元,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80元。到2008年,我市已累计筹集参合基金14.53亿元,到今年底,全市累计筹资将达到20亿元。
在基金使用上,2007年,全市参合基金使用率达99.06%。2008年,新农合最低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100元,该年度参合基金使用率达到90.43%。2009年,我市又把镇、村卫生机构门诊补偿标准由20%提高到30%,县、镇两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补偿标准分别达到55%、45%,参合农民补偿上限提高到8万元,预计今年我市新农合基金使用率将达99%以上。
与此同时,“新农合”的报销补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最初的累计报销到现在的随时结算,“新农合”基本实现了即时补偿。2008年,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管理和现场刷卡结报。目前,我市共设新农合市级定点医院18所、县级定点医院16所、镇级定点医院170所、村级定点医疗机构2892个。
此外,报销补偿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参合病人次均住院补偿达到1401.03元,较2007年提高45.62%;住院补偿比达到35.99%,较2007年提高7.59个百分点;年初以来,我市参合住院病人次均补偿1500.72元,住院补偿比例达到38.04%。
年初以来,全市村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目录药品使用率达到97.95%,乡镇卫生院目录药品使用率达到92.15%,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目录药品使用率达到91.82%,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目录药品使用率达到 75.35%,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提升。
农民看病不再难
镜头1 看感冒也能报销
“真没想到,现在感冒挂个水也能报销了。”接过村卫生室报销的8块钱,丰县王沟镇王庄村村民蒋玉芹高兴不已。
前几天,蒋玉芹受了凉。她来到村卫生室,医生给她开了两瓶吊水,一共30块钱。按照“新农合” 门诊报销补偿规定,她获得了8元钱的补偿。
“小病拖,大病抗”,谈起没有参加新农合前的求医经历,蒋玉芹说,过去小病小痛根本不敢看,大病只好抗着。有了新农合,后顾之忧没了,有个头痛脑热,也敢去医院了,如今,他们一家老少五口全都参加了新农合。
镜头 2 现场结算真方便
“看病拿医保卡,医疗费用及时报。”这些过去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权利,如今农村人也开始享受。9月23日,在徐医附院南门诊楼三楼的新农合结算处,贾汪区青山泉镇村民刘玉珍对记者说:“看完病,当场就能报销,真是既方便又实惠!”
刘玉珍今年检查出了青光眼,手术治疗花了2万多元,这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不是个小数。让刘玉珍没想到的是,由于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报销比例,她获得了8000多元的补偿。
镜头 3 大病补了7万多
“参加新农合,看病真省钱!”铜山县柳新镇天齐村的唐树兰高兴地说。
唐树兰今年69岁,全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2009年4月,因患脑干出血,她先后三次住院,至6月份,共花去医疗费17万余元。但因为参加了新农合,获得补偿7.8万元,实际补偿比例达45.1%,而她是年初才参加新农合的。
“当年参保当年就受益,真没想到!”如今的唐树兰已经痊愈。她说,在农村,很多农民总是担心看病贵,有病不敢进医院。自己最初也不愿住院,后在村干部的劝说下才住了院,没想到能补贴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