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现在接收了留观者150多人,加上饭店服务人员和卫生保障人员,一共300多人,工作生活都很正常。”5月12日中午,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罗晓在电话里说。
自5月1日北京国门路饭店接受第一批医学观察者开始,罗晓带领的卫生服务团队一直工作在那里。5月10日,四川确诊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由于病例曾在北京转机,这里的气氛一下紧张起来。从5月11日凌晨开始,陆续有与确诊患者同机的人员被救护车送进来。“外面习惯称他们是密切接触者,我们里面都叫‘客人’。”罗晓说,“包括已经离开的,我们已累计接待了191名‘客人’。”
饭店分三区 团队分三组
罗晓说,目前国门路饭店内的卫生服务团队一共15人,被分成医疗组、流调组和卫生监督组,人员分别来自朝阳区的垂杨柳医院、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大部分流调和卫生监督人员自5月1日进驻后,一直没有换人,而医护人员则部分轮岗。轮换出去的,按规定,自觉居家隔离。5月10日晚轮换进驻的8人全部来自垂杨柳医院,有博士、硕士,熟练掌握英语,技术精湛。
国门路大饭店是一家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涉外饭店。4月底,这里被北京市确定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人员集中医学观察点后,卫生服务团队随即进驻,开展前期准备,包括改造饭店内部服务流程,进行基础消毒,培训服务员、工程技术人员等。根据卫生部有关集中观察点的标准要求,目前饭店内部被分成A、B、C三个区,其中A区为一般工作区,B区为过渡区,C区为隔离区。C区的控制最严格,是“客人”居住的地方,只有部分服务员和卫生人员才能进入。
罗晓说,根据要求,医护人员每天8时30分、下午4时30分给“客人”量体温,做简单的健康咨询和详细记录。医护人员穿着一级防护服——白大褂、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每次接触“客人”后要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截至5月12日中午,‘客人’情况都很平稳。”
入口出口是卫生检测关键
几百号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活,集中供餐,保证饮食安全很重要。罗晓说,天气越来越热,为安全起见,从5月11日开始,饭店餐厅不再供应凉菜。“客人”的一天三顿食谱必须经卫生监督员审查,每次饭出锅后都要检测,主要是温度和卫生学指标,餐具则是抽查。考虑到“客人”来自很多国家,口味不同,政府专门从其他饭店增派几位厨师,主要提供适合自助餐食用的菜品,一般一日三餐,8个热菜、4种面食和2种营养汤。就餐实行“个人自主选餐、服务员主动分餐、回房用餐”。“客人”在房间用完餐后,把餐具装进塑料袋放在门口,由服务员统一收走消毒。
废物和垃圾是另一个监测重点。每天饭店产生的数以吨计的垃圾,由环保部门集中按规定处理。考虑到“客人”排泄物中可能含有病毒细菌,饭店污水池与市政排水设施接口处是监督员必须“光顾”的地方。“污水向外排泄前,必须经过监测,合格后才能排放。一天排3次,就要监测3次。”
“我们代表中国”
“5月10日晚,卫生服务团队专门开了一次会,大家达成共识: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我们不仅仅代表朝阳区卫生系统,代表朝阳区,我们也代表中国。”罗晓说,由于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和“客人”接触,所以,除了医学观察等本职外,与“客人”交流、沟通,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也成了医护人员的工作。“今天早晨,我们去‘客人’房间巡视,有‘客人’反映说小米粥太稀了。我马上把信息反馈给厨师长。”罗晓笑着说,“已收到好几封外国‘客人’的表扬信,说我们服务好。”
5月11日来的“客人”中,有几个小朋友。政府专门为小朋友们买来婴儿床、电动小火车等玩具。孩子们高兴了,家长也舒心。“客人”如果有了小病,或者本来有其他基础病怎么办?卫生服务团队从自己的宿舍中专门挤出一间房,布置成临时医务点,朝阳区卫生局还从区属医院调配来一些常用药品。
罗晓说,由于前期预案做得充分,集中观察驻地内的卫生人员虽然很忙,但总体工作很平稳,偶尔也有乱的时候。比如,有外国驻华大使馆的人来给“客人”送饭,按规定不能接触“客人”,但他们非要见,只能反复请示上级,进行说服、解释工作。如果有观察期满的“客人”出去,大家会一起开个小型欢送会。“朝夕相处了好几天,分别时还是挺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