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女比例悄然变化

        在大多数国家,男性人数都略多于女性,男女出生比例一般为103-107:100。但是,由于对男孩的传统偏爱,一些亚洲国家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不过中国的有些地区发生了变化。2008年上海全市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4.8,比2007年(115.2)下降0.4,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6.5,比2007年(107.7)下降1.2,处于正常范围,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21.9,比2007年(123.4)下降1.5。

  这一现象除去对超声波诊断的严格管理外,一类留存于环境中被称为环境雌激素的人工合成化学物也开始进入专家的研究视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教授,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颜崇淮告诉记者,这类化合物具有体内雌激素的生物效应,可能干扰鸟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野生动物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改变动物在发育和成年阶段胞内信号过程,并由此造成动物的雌雄性别的改变。

  雌激素与男女比例

  一份直接的证据来自台湾地区,1978年-1979年半年中,台湾地区米糠油污染地区约2000人食用受多氯联苯(PCBs)和多氯联二苯并呋喃污染的食用油。二者均为最常见的环境雌激素,并且具有相同持久性和毒性。追踪研究发现:油症地区20岁前受暴露的男性所生子女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下降。

  2008年,巴西的圣保罗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把1700万人口的圣保罗市分成空气低度、中度和高度污染的几个区域,调查了从2001年到2003年全市的婴儿出生记录,发现:受到高度污染的地区出生的女婴更多。在空气污染最少的地区,女孩的出生比率为48.3%,但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区域女孩的出生比率为49.3%。

  此前,美国和欧洲科学家也分别开展性别研究,发现自1970年到1994年,男性出生人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更多指向环境污染。

  虽然上述针对人类的研究均无法定量指出环境雌激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性别比例,但科学家仍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环境雌激素与人类男女比例的下降呈正相关。

  工业社会的副产品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博导袁东星教授介绍,环境雌激素“可能要几十年才能降解,重金属则不可能降解”。她告诉记者,环境雌激素最初会挥发到空气中,进入土壤,大部分进入水域,通过食物链富集在水生动物体内,“贝壳比较明显,一些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鱼类体内也很多”。

  环境雌激素主要包括:农药类物质,主要的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农药,除了硫丹、乙基对硫磷以及马拉硫磷等少数几种外,大部分是有机氯农药;添加剂,主要有食品添加剂、塑料制品添加剂(存在于塑料食品器具中尤甚);二恶英(dioxin)、多氯联苯(PCBs)类:二恶英是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副产品,多氯联苯(PCBs)是由209种同类物组成的一组氯代芳烃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致癌生物效应。

  颜崇淮告诉记者,多氯联苯曾经普遍用在工业和生活上,比如广泛用于电容器和变压器中的绝缘油、耐火增塑剂和液压油,以及润滑剂、密封剂、油漆涂料的添加剂、染料、杀虫剂等的生产,这种物质进入食物链后,多存积在动物脂肪中。

  多环芳烃(PAHs)也是典型的有机污染物,主要产生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在石油产品以及木材处理过程中的化学混合物中都含有这类物质。许多证据显示它可诱发啮齿类动物乳腺肿瘤的发生。

  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主要有雌二醇(E2),已烯雌酚(DES),以及一些口服避孕药等。此外,颜崇淮还介绍说,除了有可能导致性别改变,上述环境雌激素均有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