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全球病人安全联盟”,于2008年6月发起主题为“加强手术管理、确保手术安全”的第二届全球病人安全挑战活动,同年出台的卫生部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又明确提出了中国的“病人安全八项目标”。病人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北京协和医院在医疗风险防范、确保病人安全方面有什么新动作、新举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院近期围绕病人安全“做文章”,创新性地成立了医务处病人安全办公室,通过建立并推行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试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和医生工作站高危药品警示系统等举措,为防范医疗风险、保障病人安全构筑起坚固的防线。
手术安全核对表——
保证“正确的病人、正确的部位、正确的术式”
8时刚过,麻醉科交班会结束,麻醉医师、手术护士分头扎进自己主管的手术室,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病人张女士被推进北京协和医院3层手术室第8号间,她因患左侧甲状腺癌将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这时,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和巡回护士一齐走到病人床边。麻醉医师拿着一张表格开始提问,内容涉及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等,手术医师逐一回答,巡回护士对照病历逐项核对后也一一回答。
上述一问一答的内容来自一张《手术安全核对表》。按照该院安全核对规定,张女士的手术团队要在实施麻醉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室前完成3次完整的核对工作。即使在像张女士这样仅需半个小时的手术时间内,手术团队也必须暂停手中工作,专心进行核对,约占5分钟的问答“一个都不能少”。核对的关键是保证“正确的病人、正确的部位和正确的术式”。
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说,北京协和医院在手术安全管理方面既往有相当严格的制度规范,如病人查对制度、手术物品查对制度、安置体位查对制度、物品清点细则、输血查对制度和巡回护士职责等。但是这些制度不够简洁,核对职责分散在各方,尤其是缺乏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手术护士三方的有效沟通,容易出现互相依赖和推卸,存在漏洞和隐患。
该院医务处处长孙阳说,新实施的安全核对规定和手术安全核对表,在保留原则和精髓的前提下,对WHO给出的统一表格进行了本土化和简约化修订,至少减少了1/3的问答,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既保障病人安全又方便临床操作的管理理念。
高危药物警示——
给“打盹”的医生提个醒
9时,各病房查房完毕,一位住院医师开始在医生工作站下医嘱。输入剂量环磷酰胺400毫克后,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个对话框:“环磷酰胺单次给药最大剂量为200毫克,您确定要给这样的剂量吗?”医生看到后立即选择了“重新修正剂量”按钮,修改了自己的医嘱。
这是由该院医务处、药剂科和信息中心近期推出的高危药物单次最大剂量警示系统发出的警告,是为防范临床医生单次给药剂量误超量。环磷酰胺是该院认定的200余种高风险药物中的一种。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由于近年来与药物有关的医疗差错不断见诸国内外媒体,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李大魁教授在中国大陆地区率先提出“高危药品”概念——这些药品出现的差错可能并不多见,但一旦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最常见的错误是剂量错误和给药途径错误,主要发生在医生开具处方、录入医嘱、护士给药、药师调剂药品等环节。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根据美国ISMP 2008年最新修定的高危药品目录,结合该院实际用药品种及分类,整理出台了自己的高危药品目录。该院药剂科主任梅丹说,医院鼓励医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对警示内容的修改建议。
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和分析——
鼓励医护人员说出来
让医护人员主动报告自己的差错失误,这是听起来很难的一件事。可是在北京协和医院,主动报告的现象并不罕见。病人安全办公室成立以来,先后推出了纸质、网上、电话、传真等方式,方便大家报告,目前已经受理来自临床的40余起主动上报。工作人员得到报告后,主动与报告人联系,了解情况,作出初步分析,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会,提出改进建议,然后反馈给临床。病人安全办公室还组织了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议,以应对“海量”信息上报之后的分类处理。
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无疑是防范医疗风险的“良药”,但是怎样调动临床积极性,让大家参与其中呢?孙阳介绍说,该院从2007年就开始鼓励大家报告隐患和差错,努力做到不良事件件件有分析、有反馈,建立非惩罚性的学习型的不良事件与病人安全隐患报告、分析、反馈系统,使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不良事件能够尽快从系统流程上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对明明发生了差错和问题还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对主动报告缺陷的,特别是对系统问题及时报告的,给予奖励。据统计,该院2008年上报的缺陷有10多起。
发现不良事件隐患,进而找出解决方案,也是这项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临床上肾脏的检查标本,有送去做电镜检查的,还有送去做光镜检查的。两种检查用的固定液不一样,但瓶子和液体的颜色是一样的,就有可能搞错。这一隐患报告上来后,经过研究讨论,决定给其中的一个检查项目的液体里加一滴酚红,颜色变红了,两项检查的标本一目了然,就不会送错了。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说,从强调医疗安全到强调患者安全,最大的变化是立场的变化。过去很多工作是站在降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风险的角度去抓的,而现在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抓病人安全,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了实处。
短评
站在患者角度抓安全
站在患者的角度抓安全,从强调医疗安全到强调患者安全,北京协和医院的这一观念转变,给医疗风险管理也带来诸多新变化,意义重大。
北京协和医院在保证医疗安全方面一向有比较完备的制度规范,但他们并不因此自满,从患者安全视角审视时,就发现了原有制度的不足,并主动向国际最新做法看齐,从而实现患者安全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这是“协和经验”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即追求患者安全要有见贤思齐的胸怀与自我否定的勇气。
实现患者安全还需要投入科研力量和资金。这是“协和经验”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医院的科研投入通常是将医疗技术研究和改进作为重点,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北京协和医院更进一步,在医院管理尤其是医院风险管理上舍得投入。这样的投入未必能像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一样给医患双方带来显而易见的效益,但从患者安全的角度看,却非常必要且不可或缺。如果大型综合医院都有这样的成果,而且这些成果能够辐射到小一点的综合医院,更多患者就会得到更好的安全保障。
非惩戒性差错处理有助于消除患者安全隐患,这是医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必都能做到。在这方面,北京协和医院不等不靠,积极严谨地加以探索,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良事件和隐患的不断主动上报,意味着患者安全得到了防患未然式的保障。
北京协和医院构筑医疗风险新防线的探索,既体现了医者三省吾身的勇气和对患者安全负责的诚意,也开掘出医院不断发展的新动力,值得更多医院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