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此吹遍神州大地。我市医疗卫生工作也经历了30年艰苦奋斗、30年探寻求索、30年创新拼搏的光辉历程,迎来了徐州卫生事业的沧桑巨变!
最新统计表明: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4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12.92/10万和5.44%。,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47.75/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等七大指标名列全省先进行列。
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学:实现五大突破 创建“卫生强市”
作为徐州卫生事业的“掌门人”,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卫生工作的几大重点:即在指导思想上把握“一个统领”, 突出“三大重点”,做到“四个坚持”,努力实现“五项突破”,把我市由“卫生大市”建成“卫生强市”。
“一个统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发展全局,认真分析卫生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科学发展观对卫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科学发展观给卫生事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努力做到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发展,不断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
“三大重点”: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
“四个坚持”: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努力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与预防之间、中医与西医之间、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之间相协调;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群众最关心、反应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真正让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五项突破”:
进一步明确卫生职能定位,在加快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上求突破;
进一步深化城镇医疗机构改革,在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上求突破;
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在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上求突破;
进一步鼓励支持各类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上求突破;
进一步坚持中西医并重,在加快发展中医事业上求突破。
王文学表示:争取早日把我市由卫生大市建设成为“卫生强市”,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徐州提供强有力的卫生保障。
第一章
防控结合,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及应急保障系统
衡量一个城市的整体卫生水平,公共卫生是重要的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公共卫生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为主线,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以应急能力建设为核心,全市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防线。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等四大体系,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市各部门间协调机制、定期培训演练工作机制等三个机制,初步搭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
我市还制定了《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徐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徐州市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等20余应急预案,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组建136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医疗应急救援等4个专业组,成立由80位专家组成的“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咨询委员会”。按照常规储备和战时动员两套机制、建立两个梯队,确保拉得出、打得赢。
市财政投入300万元,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市职业病医院、市卫生监督所、市急救医疗中心和综合医疗机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分库,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探索“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运行管理模式,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公共卫生咨询电话功能不断完善。
第二章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保障百万农民的平安健康
为了保障百万农民的健康,我市以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农民健康工程为抓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为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以创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为抓手,推进农村卫生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各地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大力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创建工作,2002年新沂市率先通过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评审,铜山县、邳州市、丰县、沛县、贾汪区、睢宁县相继通过省级评审,到去年年底,我市六个县(市)、贾汪区全部达到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评审标准要求。
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农民健康工程》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要求,我市大力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创建工作,较好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均取得显著进展。
二、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和新农合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增加补助,扩大受益,强化管理,巩固提高”的工作要求,以提高实际补偿比例和群众满意度为重点,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参合人口已达到610.55万人,参合率由2004年的70.55%提高到97.64%。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补偿比由2005年的23.45%,提高到2008年的37.71%,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逐年提高。
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筹资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试点初期的30元提高到2008年的100元,增长3.33倍。各级财政补助由2004年的8261.46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4.88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全覆盖。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镇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计算机联网管理,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管理,参合农民在四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实现了刷卡补偿和现场即时结报,极大地方便了参合农民,深受广大参合群众的好评。
三、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各地通过争取政府投入等多种途径筹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资金,全市已建成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163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已达到98.50%。
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已建成一大批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农村居民70%以上的健康问题在镇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得到解决。
狠抓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抓好全科医生、业务骨干、社区护士和乡村医生培训工作,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就诊利用率大幅提高,小病拖、大病捱的现象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患大病农民因为得到及时救治,恢复了正常生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所缓解。
第三章
加大城市社区卫生,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全市主城区规划建设的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部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已覆盖全部城区居民。
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立了分管市长任组长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在医保政策方面,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参保人员到社区就医。目前,政府主导、卫生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前,全市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政府举办19个,企业医院转型7个,民间资本投入6个,基本建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转变服务模式,实施规范化服务。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功能定位,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服务。
2007年至2008年6月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共提供门急诊服务328.39万人次,约占总量的35%;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7.5万份,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知晓率、利用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88%、60%和92.5%。云龙区被命名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鼓楼区被命名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苑、黄山、子房、泰山、鼓楼)被命名为“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第四章
实施“医疗惠民工程”,让贫困群众享受党的温暖
近年来,我市着眼于实现“病有所医”,开展多种形的式惠民医疗服务,让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千家万户。
2005年,为了解决城市低保对象医疗难,市委、市政府把创办“徐州市爱心医院”作为当年为民办实事工程中的两件实事之一。市区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体党员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奉献爱心,捐款41.2万元支持爱心医院建设。爱心医院2005年5月9日正式开业,为主城区22785名未纳入医疗保险的低保和特困职工家庭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门诊医疗服务。医院实行零利润运转,免费服务8项,即免收挂号费、诊疗费、观察费、肌肉注射费、皮下注射费、输液费、胸透费、大便常规检查费等。同时对所有检查、检验项目收取成本价。2008年7月1日《徐州市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凡参加医保的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在享受医保待遇后自付部分还可再给予不低于50%的救助。
爱心医院开业至今,共接诊患者54000余人次,人均医疗费19.22元。自2006年2月市区特困职工纳入爱心医院医疗服务范围以来,共接诊特困职工家庭成员患者1.7万余人次,人均费用26.45元。为我市困难群众节省医疗费630万余元。
爱心医院的创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徐州日报、新华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以“爱心医院破解低收入人群看病难”为题进行专题报道。2006年3月25日,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专门到爱心医院视察,对这项民心工程给予充分肯定。
我市公立医院常年开展惠民医疗服务。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均开设惠民门诊、惠民病房(区),对特殊人群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措施;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对特困、低保对象就诊实行“五免五减半六优惠”政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定点惠民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居民实行“五免五减半”政策。
我市还实施医疗救助,与民政、财政部门协作确定徐州民政医院和徐州南湖精神病院为流浪乞讨危重病人及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救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与市残联合作开展“彭年光明行动”,实施了“明天计划”、“微笑列车”等孤残患儿医疗救助项目。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每年约开展3000人次;先后对我市患有各类先心病、五官科、外科等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马蹄足内翻、法洛氏四联症、四肢畸形等)的孤残孩子实施了免费手术治疗,为2000余名贫困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矫治。其中“微笑列车”活动在我市开展6年多来,手术质量和数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手术量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