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脑病针灸专家吴琦:中医解读何为中风、发病原因是什么?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频道: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病症,《内经》中虽没有中风这一病名,却记录了“击仆”、“偏枯”、“大厥”、“薄厥”等与中风表现类似的病名。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最早提出中风这一病名,原文可见“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但中风这一证却可追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此病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不能言语,口眼歪斜等。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首用“卒中”之名,认为“中风,世俗之称也…《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中医内科学》[1]认为本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命之。隋朝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将中风分作中风、风隐、风口唱、风痒、风偏枯等五种证候不同阶段。中风主要是由于素体亏虚,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原因引起的机体气血阴阳失调,治以调理肝肾,调和气血为原则。可以类同于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

  徐州中医院脑病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吴琦说,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当人感受外邪后,以风邪尤甚,复因饮食情志劳倦等所伤,导致体内气血瘀阻,脉络不通,最终至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发为中风。

  (1)外邪侵犯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强调“内虚邪中”,气血虚弱不足,脉络空虚,则风邪,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时,趁虚而入,阻滞气血,外风引动内风,则内生燥热,速发于一旦。

  (2)正衰积损 中风病虽然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但仍多见于老年人。有研究资料表明,50岁以上中风发病者人数占总人数的79.5%-86.1%[2],《灵枢·天年》云“人过四旬,阴气自半”,《千金翼方》亦云:“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年老体弱者阳气渐衰,元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气虚血瘀。在这种生理情况下,脏腑阴阳失调,阴虚阳亢,产生内风,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气血逆乱,蒙蔽清窍,从而发生中风。

  (3)情志失调 情志即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祖国医学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广思则气结”,说明了不同的情志失调对气机有不同的作用。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亢;或五志过极,心火暴盛,风火相煽皆可引发中风。且气为血之帅,气机的升降出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使气逆于上,气血紊乱,或气虚血瘀。情志失调还可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损阴伤阳,打破正常人体的阴阳平衡。亦可损伤正气,正气虚则不能抵御外邪,从而发为中风。

  (4)饮食失常 饮食是气血津液化生的源泉,适当合理的饮食可以使气血旺盛,气血旺盛机体才能正常发挥脏腑的各种功能。如若饮食不洁,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不节,损伤脾胃,无以化生气血,易导致痰湿生热,进一步痰热扰清窍,热极生风,从而发为中风。

  (5)劳欲过度 《景岳全书·非风》:“凡病此者,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溃,卒然仆倒”。劳欲过度使肾精亏虚,耗气伤阴,产生虚火,阴虚风动,亦为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