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中医频道:近几年因骨质疏松致残、病死的患者明显增高,可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骨质疏松会给患病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说来或许你不相信。全球每年有166万人髋部骨折,将近1/3的65岁以上的女性得椎体骨折。20%得椎体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患者可能在一年之内死亡;30%的患者会永久致残;40%的患者无法独立行走;80%日常生活中至少丧失一项独立活动的能力。我国现有4000-8000万人患此病。竟然知道了骨质疏松的高危害性,今天有幸听徐州中医院骨科专家李朝顶为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首先李医师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特征是骨量下降,及由于骨量下降而导致的非创伤性骨折。
据李医师介绍,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危害因素包括:髋部骨折 、骨痛 1/ 2病人的生活质量急剧恶化 1/3病人将长期卧床不起、需要护理;20%病人6个月后死亡( 40人/天)导致驼背、身长缩短、残疾等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自理;引起呼吸等其他系统疾病,生活质量下降。那哪些原因会引起骨质疏松呢?李医师说,激素因素、雌激素水平下降,以老年女性为明显;局部调节因子;营养因素;钙、磷、镁摄入量不足、蛋白质、微量元素;遗传因素等都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
据李医师介绍,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其次为身长缩短、驼背;骨折等。腰背酸痛 是骨质疏松患者的最常见症状。在得病初期,活动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胸、腰椎骨出现新鲜压缩性骨折时,腰背部疼痛剧烈。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身材缩短,驼背是继腰背酸痛后的又一重要临床表现。身材缩短,主要是由于椎体压缩和驼背所致,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症的特点之一。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主要后果。
李医师谈到,在日常活动中,即使没有明显的较大外力作用,便可发生骨折;骨折发生部位比较固定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的特点。一般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部位,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骨折都是骨质疏松易发的部位。
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李医师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单光子骨密度测量仪(SPA)、 单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SXA)、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DEXA) 、 定量CT(QCT)、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骨形态定量学检查、生化检查等。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治疗现状:仅3%髋部骨折患者接受了骨密度检查;仅15.8%女性及10.7%男性患者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如果把单纯补钙也算作治疗)。李医师特别提醒,当务之急是规范骨质疏松症诊治。
李医师谈到,1999-2008年间23个国家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对骨质疏松症有两种认识, 一种是WHO定义(1994):骨量低下、 骨组织微结构破坏、 骨脆性增加、 易致骨折;另一种是美国立卫生院NIH(2000):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度增加、骨强度,骨密度和骨质量的完整性。根据指南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性、药物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类风湿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废用性疾病、其他原因。李医师特别提到,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几个重要的临床危险因素:老龄、女性、绝经早、吸烟、过量饮酒和长期缺乏运动。
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指标:脆性骨折、骨密度低下、骨强度指标:缺乏。BMD检查的临床意义是最佳定量指标,能反映50-70%的骨强度。可以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评价药物干预疗效。
李医师介绍了几种需要测BMD的情况:年龄方面,女65岁以上,男70岁以上;女65、男70岁以下有一或多个危险因素;有脆性骨折史或(和)家族史的成年人;成年后性激素水平低下;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史;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除此以外李医师还介绍X线摄片法:它的优点是可了解骨的形态结构、骨折定性和定位、鉴别骨质疏松与其他疾病。缺点是早期诊断的意义不大;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骨量下降30%才可以显现;骨密度预测骨折风险的局限性。
对于骨密度预测骨折风险,李医师说,骨密度预测骨折风险不代表全部骨强度;受人群、测定部位、技术影响;不是人人都有条件测骨密度;除骨密度,存在其它独立危险因素。李医师给我们列了一个公式:骨强度=骨质量+骨密度。所有的骨强度要素,(骨密度、骨结构、骨矿化、微损害以及胶原和基质)都是基于骨转换的改变而变化的。因此,骨转换应该是其他因素的基础。骨的高转换与骨折风险增加相关,未经治疗的绝经后女性中,骨的高转换与骨量减少及髋部骨折风险增加相关,高转换可通过骨形成和吸收的标记物检测,这些标记物是骨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具有什么临床意义?李医师告诉我们,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分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有助于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监测骨丢失率,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是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我们防治骨质疏松的目标是预防首次骨折、预防再次骨折。
李医师介绍了几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治疗原则:缓解骨疼、增加骨量、减少骨折。药物治疗根据对骨代谢的作用,可分为三类:抗吸收类药物:雌、孕激素,双磷酸盐、降钙素,促骨形成药物: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素,vitK,促骨矿化药物:钙剂,vitD。
骨质疏松治疗基础措施有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控制)、营养、运动、阳光照射、避免嗜烟、酗酒及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防止跌倒、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维生素D)。非药物性治疗有饮食疗法 。李医师特别推荐直接增加富钙饮食如牛奶及奶酪;减少富磷食物如可口可乐;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如VitD 、体育锻炼,通过运动,骨的生长可能得到特别的调节可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丢失以及改善肌肉和增加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及其不良后果。
李医师说像钙、维生素D、雌激素、性激素与骨质疏松都有很大的关系。正常成人每天需钙量为1~1.5g,中国人钙摄入量400mg/日。老人肠道吸收钙能力较差,饮食摄入量常常不足。因此老人饮食外补充钙是预防和治疗骨丢失的方法。维生素 D有益于钙的吸收,预防跌倒、改善平衡能力,活性维生素D能预防脊椎骨折,活性维生素D可能预防非脊椎骨折。雌激素影响骨代谢的局部因子:抑制IL-1、6、PGβ,促进TGF- β、IGF-1产生,降低骨对PTH的敏感性,增加降钙素的合成,增加肾内1a羥化酶活性,降低肾排钙量。性激素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预防椎体骨折,可能也预防非椎体骨折。雌激素替代治疗(HRT)在骨密度方面的影响:在绝经早期(五年之内),HRT治疗可缓解症状,甚至可增加骨密度。对骨折的预防:大量的研究发现用HRT治疗可有效的预防骨折的发生。
李医师说双膦酸盐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很大的效用,给我们举了几个可以用双膦酸盐治疗能科疾病的例子:关节置换术后,延长假体的生存时间、防治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机理、围手术期能否应用双膦酸盐、预防骨折、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绝经期后骨质疏松患者、Paget’s 骨病、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女性绝经期后骨质疏松。
李医师说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是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如果从起效速度来考虑,利塞的起效速度大于阿伦。利塞膦酸钠降低椎体骨折的显效时间为6个月;降低非椎体骨折的显效时间为6个月。阿仑膦酸钠降低椎体骨折时间12个月;降低非椎体骨折时间为24个月。
那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食物含钙量如何呢?李医师为我们举了几个含钙量高的食品:虾皮:1200,海带:1170,芝麻:564,黄豆:367,豆腐干:308,青豆:200,豆腐:364。
最后李医师说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对骨质疏松存有三个误区,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误区一: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合理治疗,包括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及双磷酸盐等药物治疗,可以延缓骨的丢失,预防骨折的发生。
误区二:骨质疏松属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
一般而言,从年轻时就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运动的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低,或将最大限度地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病患即便出现,症状也较轻且发展的速度较慢。
误区三:多吃骨头汤有益于防止骨质疏松
动物骨头里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因此,食用骨头汤并不能解决骨质疏松患者补钙的需要。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对老年人,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