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是减少脑中风发生的直接方法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院/中医频道:脑中风是一组脑组织因急性缺血或出血,而产生瘫痪、言语不利、肢体麻木、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昏迷、甚至死亡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卫生部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死亡原因排序中,脑血管病已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脑中风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脑中风不仅仅造成人类健康损害和生命威胁,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 据统计,致死性脑中风占27%,而大部分脑中风病人存活且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复发性脑中风的比例高达37%~40%,25%~33%脑中风患者将在3~5年内再次发作。这些数据都反映了脑中风危害的严重性。

  徐州市中医院脑病针灸科主任孙菊光表示,缺血性中风,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脑梗塞(包括脑血栓、脑栓塞)是脑中风中最常见的类型,原因为脑供血动脉内形成血栓或者被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脑组织主要是靠它的供血动脉运送新鲜血液,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脑组织,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一旦动脉发生堵塞,脑细胞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核心区域的脑细胞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停止工作,并很快坏死,脑细胞一旦坏死则不可修复,那么,在核心区域周边有一个区域,医学上称其为"缺血半暗带",该区域的脑细胞在缺血发生以后暂时处于过渡期,如果能及时恢复血运,脑细胞可以存活,而如果继续缺血则可能发生脑细胞坏死,我们对脑中风患者进行抢救的重点也就是要挽回这部分"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而不至于发生坏死。促使这部分"缺血半暗带"脑细胞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疗,使血栓溶解、动脉重新开放,血流顺利通过。但溶栓的时机是有限的,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最初3小时内,大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疗是有效的;3~6小时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即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脑组织功能不会严重受损,后遗症很少或无;如超过6小时再进行溶栓治疗则意义不大,此时脑细胞已经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所以,提醒广大患者如果一旦出现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脑中风症状,一定不要在家等、靠,应该尽快呼叫120,急来医院诊治,为溶栓治疗提供时间保证。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99%的患者在3~6小时内都不能到达医院而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期溶栓率仍然相当低。希望通过更多的宣传,让普通人群对脑中风防治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减少致残和死亡。

  对于脑中风而言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早在1000多年前药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就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为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高危人群进行普遍筛查,并推广防控策略有:A:抗栓治疗;B:控制血压和体重;C:降低胆固醇、戒烟、开展支架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D:控制糖尿病、饮食调整;E:健康教育、体育锻炼、定期查体,即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治疗和教育,避免脑中风的发生,惠及广大民众。对于已有脑中风基础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来讲,及早筛查出病因及病变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在以往的脑血管病防控工作中,我国人群普遍重视了对高血压的控制,随之脑出血的患病率在减少,但对导致缺血性脑中风重要原因之一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认识和重视不足,因此,大量缺血性脑中风前期患者未被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其实,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方法比较简单,且费用低,颈部动脉血管B超检查就可发现绝大部分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患者,并可判定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血管狭窄程度,狭窄严重的患者通过颈部听诊就可发现。通过对颈动脉状况的筛查,既可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予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又可对狭窄严重的患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去除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的病因,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及致残。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血管管腔狭窄程度>70%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放入支架),对患者创伤小,疗效可靠,是目前推荐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徐州中医咨询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