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危害超乎想象 积极预防才可避免避免悲剧的首选


  全程导医网 徐州保健频道:2015年10月13日是第二个“世界血栓日”。血栓栓塞,是一种由于动脉或静脉中形成了血凝块而导致的潜在的致死性疾病。血栓一旦形成,将会减缓或者阻断正常的血流,甚至脱落移行到其它器官。血栓栓塞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杀手---心力衰竭、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均与之密切相关。

  血栓性疾病有很多,其中常见的冠心病和脑梗塞中风以及脉管炎等,都属于血栓性疾病。我国的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很高,由于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不少人成为血栓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稍有不当很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目前我国血栓性疾病领域呈现出高发病、高死亡、高致残、高复发这四高特征,患者总人数已达1000万以上。无论冠心病还是中风,血栓性疾病大多为突发,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始料不及,而由疾病突然引发的致死致残给患者和家人带来持久而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对付血栓的知识,以便及时做好保健,尽量避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一、警惕血栓形成前的蛛丝马迹

  血栓的形成需要具备几个因素:一是体内血脂异常,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血管内皮损伤;三是血流速度减慢。为此,那些具有血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人需要避免这几个因素,预防血栓的形成。血栓前状态是指血小板等凝血功能增强纤溶,抗凝功能减弱,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有血栓形成倾向但尚未形成血栓的状态。此时如有气温骤降、情绪激动、出汗过多、饮水过少等因素诱导,则极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血栓,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疲倦乏力、头晕头痛、睡眠较差、记忆下降、思维反应迟钝、行走时下肢沉重无力,或一侧表现为肢麻时,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或平时有嗜烟、酗酒不良嗜好者,或家族中有脑中风等血栓病家族史者,此时应特别提高警惕。以下是血栓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具有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人在四十五岁之后患过心梗或心绞痛等血栓性疾病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检出有动脉粥样斑块但没有出现症状者。

  二、预防血栓形成的主要措施

  除了遗传,多数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都和人类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因此要防止血栓的发生,就必须加强自我养生保健,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调整饮食,中年之后,饮食总的原则是低脂、低盐、低糖和高维生素,避免发胖,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研究表明,多吃碱性食品,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血液中乳酸、尿酸等酸性物质减少,并防止在血管壁上沉积,还有软化血管作用。一般而言,大米、面粉、肉类、蛋类都是酸性食品,番茄、桔子等蔬菜水果与牛奶、土豆、大豆制品、鱼类等水产品都是碱性食品。特别是具有降脂、降压降胆固醇,能保持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的食品,如海带、黑木耳、香菇、芝麻、大蒜、洋葱、芹菜、黄瓜、山楂等应多吃些。

  三、严格控制脂肪很重要

  身体摄入的脂肪在血中不溶于水,必须和蛋白结合成脂蛋白才能溶解而后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其中对血管影响最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有益。动物脂肪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易促成动脉硬化,必须严加控制。及时补充水分,这对及时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应养成经常少量饮水的好习惯,特别是临睡前,晨起之后饮杯白开水很重要。平时常喝些淡茶也很有好处。

  四、加强体育锻炼

  锻炼可变脂肪为热能,不仅能健身强体,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血管的柔韧性,使血管更富弹性。中老年人宜选择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健身舞等,并应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研究表明,身体化解血栓的能力在早晨最低,晚间最高,故早晨发生心脏病的人比其他时间多。因此老年人安排健身的时间以傍晚最好,这样可使微血管中血栓的化解达到最佳状态。保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开朗、心平气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各种应激事件(精神、环境的不良刺激),搞好家庭和人际关系,学会减轻心理压力,戒怒,这对预防血压升高等意义重大。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