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总医院汪晓红:12岁男童胆管结石,ERCP技术不开刀取石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故事:12岁的童童(化名),小小年纪遭遇多次磨难:过敏性紫癜、肠套叠手术并肠造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因此切除了脾脏。一周前,童童又因为发热腹痛被诊断为胆管结石。针对童童的情况,接诊医生表示,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但如果不及时取出结石,童童将面临危险。在徐矿集团总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汪晓红通过被誉为“内镜技术皇冠上的明珠”的ERCP技术,为童童成功取出了结石。

  ◆12岁男孩胆管结石遭遇治疗难题

  童童是因为发烧和剧烈的腹痛被送到医院的。在医院,童童的病情很快明晰,是胆管结石导致的。但面对童童,接诊医生感到有些棘手。

  童童,12岁。据童童的家人说,孩子因为患有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曾经摘除了脾脏,还因为免疫系统问题患有过敏性紫癜,还曾经做过手术治疗肠套叠。

  治疗胆管结石,手术是传统手段,但常规外科手术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结石残余或复发难处理、晚期并发症较多等问题。童童这么小的孩子曾经接受过不止一次手术,胆总管附近以及腹腔内是否会有黏连?他能否耐受再一次的开刀手术?孩子的免疫系统本身就不是很好,手术后是否会导致其他风险?对此,接诊医生感觉有些棘手。但如果不及时取出结石,堵塞在胆管里的结石,会带来更多问题。

  成年人每天几乎都要分泌胆汁1000毫升左右,儿童分泌的胆汁稍微少一些,这些胆汁促进消化、乳化脂肪,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力量。胆囊把这些胆汁收集起来,在人们进食的时候,通过胆总管释放出去。但如果遇到了胆总管结石,胆汁无法顺利释放,就会引发胆管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黄疸、发烧等症状。一旦胆汁逆流进入胰管,很容易诱发胆源性胰腺炎,而胰腺炎的发作,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者或可危及生命。

  ◆六个科室会诊后,不开刀完成取石

  在接诊医生的建议下,童童被家人带到了徐矿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找到了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汪晓红博士。针对童童的病情,汪晓红也特别慎重,通过对童童病情的反复分析,她决定通过ERCP技术为童童不开刀取石。

  通过ERCP技术取石,虽然不用开刀,但对医生的个人技术和科室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徐州为数不多、能够熟练通过ERCP技术取石的专家之一,汪晓红博士已为包括多位儿童、高龄老人在内的患者实现不开刀取石。

  “所谓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英文首写字母,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照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ERCP就像是把医生的眼睛放入了患者体内,医生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胆管树’图像,可以鉴别黄疸原因、梗塞部位、结石分布、胆管狭窄部位与性质、有无胆管畸形,更能早期发现壶腹肿瘤等。ERCP还是检查慢性胰腺炎、胰腺结石、胰腺肿瘤的重要手段。而在童童的整个治疗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就在于顺利插管。胆管开口的地方只有两三个毫米,而胆管与胰管紧密相连。插管时如果操作不十分精确,导管有一点点不对位或者偏差,一旦引起胆管水肿,或者伤及胰腺,都会给接下里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时候甚至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也正因为此,这项技术才被称作为‘内镜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汪晓红说,插管成功意味着整个治疗成功了大约七成,但这个过程要求医生的操作必须娴熟而精确。

  尽管通过这项技术为多位儿童取石,但针对童童的情况,为了把治疗风险降低到最小,并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准备好应对预案,汪晓红通过医院组织了包括普外、血液、麻醉、儿科、影像、消化科6个科室的医生,针对童童的治疗予以会诊和研判,最终形成了治疗方案。

  手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这个优秀的团队通力合作,麻醉医师平稳麻醉,医护配合默契,手术过程中,汪晓红操作导管,顺利进入胆管后,释放“网篮”将结石兜住,将堵塞在这个地方的结石一一取出后,释放结石进入肠道让其自然排出体外。然后,冲洗胆管,导管退出。

  穿着厚厚的铅衣,汪晓红顺利完成了又一例不开刀取石。结石取出,胆管畅通,胆汁顺利进入肠道,童童的高烧和腹痛症状很快缓解。

  一周前,童童顺利出院

  “孩子不用开刀就把结石的问题解决了,这对于我们医生来说,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尤其是这个孩子,过去曾经受过那么多的磨难,希望孩子以后能够顺顺利利的。”对于童童的治疗,汪晓红印象深刻。包括童童在内,汪晓红所在的消化内科团队已经通过ERCP为多位孩子顺利完成取石,受益的结石患者还有许多,其中不乏一些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在ERCP的基础上延伸的介入治疗,由于不用开刀、创伤小,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惠及众多患者。

  徐报融媒记者 周爱田 通讯员 李长鑫     转自都市晨报 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