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后总感觉紧张不安 专家:其实适应性障碍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金秋八月,即将迎来新的入学季。回想去年刚刚入学的生活,小苏依然感慨很多。去年,小苏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报到入学,却在入学后无法适应新的学生和生活,不得不请假求助。在医院,小苏被诊断为“适应性障碍”。

  上大学后总感觉紧张不安

  事情发生在去年秋天。大一新生小苏由于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因此,在进入大学后,一直心存不甘,学习兴致不高,甚至总想方设法换个专业。

  入学两个月后的一天,上课时小苏又走神了,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由于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她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结果当然是答非所问,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还被老师严厉批评。小苏说,当时她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紧张不安,手心出汗。

  第二天上课时,刚走到学校门口,小苏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学院大门,遂回到宿舍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课,也没有履行请假手续,便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

  可是从这以后,小苏上课时经常会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紧张发抖,手心被汗浸湿。只要提起与在校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惊慌、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小苏常为上学的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考试成绩下降。

  原本优秀乖巧的女儿怎么会变化这么大呢?父母心急如焚,急于了解女儿究竟是怎么了,便带着小苏来到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就诊,希望医生能给予帮助。

  这属于“适应性障碍”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庄二阳医生接待了小苏及其家人。

  在对小苏的情况详细了解后,庄二阳介绍说,像小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属于“适应性障碍”的表现。这种情绪变化通常在心理应激事件发生后1-3个月之内发生,以情绪的变化和行为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有些新入校学生对于入校后环境新、专业性强等特点并不能较好的融入和接受,逐渐注意力不集中、惶惑不知所错等,若不及时干预、寻求帮助,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烦恼和痛苦,严重影响学习和交往能力。

  适应性障碍 与个人性格和既往经历有关

  同样是大学新生,也同样有好多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十分满意,并且都是面临新环境、新同学甚至遭到同学嘲笑、老师批评等,为什么小苏就会出现“适应性障碍”呢?

  庄医生进一步分析了小苏的性格特点和既往经历,“小苏父母为国家干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大学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但是父母对她要求高。小苏也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她才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庄医生分析道:“在同样的应激源作用下,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人则适应不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本病表现,这就有理由推断患者病前个性心理特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像小苏这样既往生活一直很顺,但是外强中弱,遇到了一些打击和不顺利之后,就难以承受这些挫折,所以虽然应激源的强度也不大,但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引起适应性障碍,这种个体不同的脆弱性部分很可能是与其既往生活经验有关。”

  应激源消失后无好转  应转入心理治疗

  庄二阳介绍说,从发病率上来看,该病女性高于男性,一般在应激源消失后半年内会自我缓解。当应激源消失之后,情绪行为异常仍无明显好转者,应转入心理治疗,如选用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主要帮助他们解决应激性问题,认识和面对自我的问题。

  环境重新安排也有支持治疗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宣泄情绪,这对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的帮助。对于青少年患者,进行家庭治疗也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情绪异常较明显的患者,为加快症状的缓解,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小剂量、短程的选择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进行治疗。

  庄二阳提醒说,部分家长遇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会认为孩子“想不开”,会反复跟孩子说“想开点,别胡思乱想,努力读你的书就行了,其他不要你操心。”

  当然,家长的话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妥,但是他们常常认识不到这是一种疾病表现,从而耽误了病情的及时干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情绪行为已经逐渐出现了异常表现,一般而言,不是可以这么简单一言蔽之的,要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不是“让”他们不要怎么想,而是“教”他们如何才能不这么想,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像小苏这样的群体摆脱痛苦、远离焦虑。

  本期专家:庄二阳  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硕士在读。从事精神卫生一线工作10余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学习于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擅长抑郁症、神经症等诊治工作。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