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我家宝宝从出生到现在一个月了,可是黄疸还是没退完。”李女士的宝宝童童已经满月,生后一直母乳喂养,孩子吃奶正常,睡觉正常,生长发育良好,不知为什么皮肤还是黄黄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专家表示,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半个月就会消退,还有一种是母乳性黄疸,往往容易被忽视。
母乳性黄疸的宝宝通常发育良好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有可能存在母乳性黄疸,但几率不高。像童童这样的情况,在排除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等因素后,考虑存在母乳性黄疸。”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刘松林表示,由于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母乳性黄疸。根据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包括:1、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2、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血清总胆红素大于220.6umol/L:或黄疸迁延不退,超过生理性黄疸期仍有黄疸,3、排除引起病理性黄疸原因;4、一般状况好,生长发育正常;5、停母乳喂养2-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迅速下降30%-50%左右。
吃母乳为何也会加重黄疸呢?刘主任解释,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宝宝往往吃得好,睡得好,体重增长正常。但是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据介绍,母乳性黄疸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唯血中胆红素峰值高于生理性黄疸,且黄疸消退晚于生理性黄疸。造成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发病机制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晚发型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中的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排除其他原因后建议暂停母乳
对于童童的情况,刘主任建议妈妈尝试暂停母乳。根据医生的建议,李女士暂停母乳喂养两天后,宝宝的黄疸明显减轻。第三天继续母乳喂养,也没有出现黄疸加重的情况。此后,宝宝的黄疸逐渐消退直至消失。这时李女士才松了一口气。
“都说母乳喂养好,从出生都是坚持母乳喂养,怎么还喂出了母乳性黄疸呀?”李女士百思不得其解,黄疸难道是因为怀孕时.吃的橙子太多引起的?
对于李女士的困惑,刘主任表示,母乳性黄疸与饮食无关,并非吃了黄色的橙子,就会引起宝宝母乳性黄疸。
据介绍,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生的病因还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也没有一项检测指标可以确诊就是母乳性黄疸,因此在治疗上,多以尝试性治疗为主。当然在确诊母乳性黄疸之前,一定要排除溶血病、败血症、遗传代谢病等因素引起的黄疸。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尝试停止母乳喂养后观察48到72小时。如果是母乳性黄疸,停乳后可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此后重新母乳喂养,黄疸不再加重或者可能会出现轻度反弹,基本就可以判断为母乳性黄疸了。
刘主任说,尽管大部分患有母乳性黄疸的婴儿不需要治疗,但是如果胆红素指标较高,则需要通过光疗,而且母乳性黄疸基本不会留下胆红素脑病等后遗症。
网传禁用“茵栀黄”治黄疸特指注射液
去年,新生儿、婴儿禁用“茵栀黄”治疗黄疸的消息,曾在朋友圈疯传。刘主任表示,网传消息提到禁止使用的是“茵栀黄”注射液,并非口服液、颗粒。事实上,“茵栀黄”注射液本来就不用。在她从医的20多年里,从未给婴儿使用过“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
“一般门诊治疗都是用茵栀黄口服液或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作为传统的中药合剂安全性相对较高。”刘主任说,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或颗粒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会造成腹泻、大便稀等,家长无需过度恐慌,这种情况停药后会自然减轻。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