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今年的中秋小长假似乎过得并不平静:随着9月16日爆出艺人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消息,“抑郁症”这三个字就开始在网络上霸屏,无数网友有意无意中点开了抑郁测试。
抑郁症离我们有多远?还有哪些心病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记者从徐州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心理援助中心主任赵后锋处了解到,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重压力,容易诱发人们产生心理问题,建议大家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当主动寻求帮助。
我国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
2005年,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录制节目时坦露自己患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知道了抑郁症的存在。今年9月16日,年轻艺人乔任粱的离世又引起了广泛关注,再一次把抑郁症这种疾病带入了公众视野。抑郁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抑郁症被称为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据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0% -16.9%,每年的患病率为5.28% -10.60%,抑郁症自杀率为4.0% -10.6%。目前尚没有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的确切数据,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抑郁症的就医率不足1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2周以上,就有可能患了抑郁症。
在赵后锋的患者中,有名女士令他印象深刻。该女士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稳定,个人容貌出色,平时与人交际无异常,但却很早出现抑郁症状,频繁失眠、烦躁、心慌意乱,甚至消极厌世。每到秋天就会寻死。在她犯病的第三年,家人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送她到医院心理科求助。后被诊断为严重的抑郁症。
抑郁情绪≠抑郁症
对于普通人来说,谈论抑郁、抑郁症时总搞不清其中的区别,事实上,专业上的说法是,抑郁障碍是指出现抑郁情绪的总称,包括抑郁心境、继发性抑郁和抑郁症(内源性抑郁)。
赵后锋介绍说,抑郁心境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情抑郁”。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遇到事业爱情挫折、财产损失、亲朋逝去等,都会有悲伤孤独沮丧情绪发生,或伴有自信
心下降、兴趣减退、失眠或痛不欲生。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呈一过性,随着时间迁延淡化消失。正常人能自己或请求亲友设法去克服这种不良情绪,以求尽快阪复正常心境。对挫折损失能设法克服弥补。改变现实环境或处境,心情会得到改善。从心理咨询的专业角度分析,“抑郁心情”往往还够不上心理问题,“抑郁情绪”也只是属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另外,在患器质性脑病、严重的躯体疾病等基础上发生的抑郁叫继发性抑郁。内分泌系统疾病、癌症、内脏器官疾病等可伴发抑郁。
而内源性抑郁指的就是此次引发讨论的抑郁症。赵后锋说,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在中国,不足10%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病人因得不到及时诊治,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情绪不应超过两周,如超过一个月,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则可肯定是病理性症状。”
坚持规范治疗才能摆脱抑郁症
在赵后锋看来,许多抑郁症患者在确诊和治疗时却常常存在两个误区:其一,认为抑郁症只是一种情绪问题,只要“调节好情绪”,无须用药也可以“自己摆脱”;其二,就是已确诊的抑郁症,虽愿意短期接受药物治疗,但症状一缓解就停用。
抑郁症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有明确病理变化的疾病,必须规范治疗。然而,许多患者因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或担心对其产生依赖性,拒绝接受药物治疗或不能按时按量服药。赵后锋说,他在门诊给抑郁症患者诊疗时,常听到这样的反复询问:“大夫,这药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形成依赖性?我能不用药吗?非要用那么长时间吗?……”他每次都会耐心地解释:“抑郁症患者受到疾病困扰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用药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一般7-10天就可使患者找回愉悦感。临床证实抗抑郁药物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性,副作用又较小,相比之下控制住病情更重要!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要遵循相关原则。”
学会调节情绪有助于心理健康
在新版的《健康素养66条》中,心理健康被再三强调。专家指出,“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心理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非常必要。”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熏压力,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如果是一过性的或短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消除,不用过分担心。如果怀疑自己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不要有病耻感,要尽早主动就医,及时、规范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积极向医生反馈治疗情况,主动执行治疗方案。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减少对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千万不要因为讳疾忌医而耽误了治疗。
在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健康素养66条》给出的建议是,可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比如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