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伟:新途径治疗2型糖尿病 微创开通小肠“快速通道”

         ◎核心提示

        2014江浙地区减重及代谢外科联盟论坛近日在杭州召开。来自江浙地区的糖尿病外科治疗的专家们汇聚一堂,就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及减重的最新技术进行了研讨,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谢光伟应邀出席了会议。

        论坛上,谢光伟介绍了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利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最新技术,引起了与会同行的浓厚兴趣。据介绍,该技术在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已成功开展多年,惠及众多2型糖尿病及肥胖患者。

        给弯曲的小肠上打通一个“快速通道”,刺激L细胞使其提前“发动”,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控制食欲,控制血糖。谢光伟说,这一技术对于2型糖尿病及肥胖患者非常有效。

        ◎数据

        全世界每5秒,新增1个糖尿病患者

        先来看几组数据:

        江苏省内,成年人群中30%的人有高血压;超过20岁的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则接近50%。

        “这是相关机构最近做的一次流行病学统计,这个统计结果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谢光伟提示说,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一些肥胖的中老年人,无论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接近了糖尿病的指标,“再迈一步就是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慢性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即将到来,到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作为代谢类疾病中影响人群最广泛的疾病,糖尿病对人体的伤害表现在多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每5秒钟全世界即有1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每年有100万人因糖尿病而截肢,50万人因糖尿病发生肾功能衰竭,30万人因糖尿病失明。

        ◎治疗

        控制2型糖尿病有了新途径

        据介绍,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糖尿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直到代谢类疾病专家发现了L细胞的奥秘之后,糖尿病的手术治疗终于取得了新的突破。”谢光伟表示,目前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已成为业界最为领先的前沿技术,且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新理念。

        L细胞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

        在这里,要先说说L细胞。

        L细胞作为肠道内分泌细胞的一种,零散分布于胃肠道,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多肽YY(PYY)等多种重要的肽类激素,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控制食欲,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质量。近年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GLP-1分泌受损,以GLP-1为基础的药物已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上面这段讲述可能过于专业。通俗地说,糖尿病的控制,最难的地方在于血糖,而血糖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胰岛素分泌不当,而L细胞则可以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通过一种方式,对L细胞的作用给予刺激,促使其更多分泌胰岛素,那么就可以实现对糖尿病的控制。”

        基于这一理论,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技术应运而生。

        谢光伟介绍了基本操作流程:腹腔镜下,医生在弯曲漫长的小肠中,分别在小肠远端和近端找到两个点,然后利用医用特殊材料把这两点之间形成一个通路,类似于在弯弯曲曲的小肠中建了一个“快速通道”。

        让部分食物快到达L细胞分布区

         那么,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体现呢?谢光伟进一步阐释说,这个“快速通道”的建立,可以实现这样一个效果:由于L细胞分布在小肠的远端,通常是在食物经过“漫长的小肠”到达这一位置时才能发挥作用,促使胰岛素分泌;“快速通道”的建立,就可以实现在人们进食时,一小部分食物通过“快速通道”立即到达L细胞分布区,促使L细胞发挥作用,胰岛素提前开始分泌。

        “形象地说,就是先派一个小分队通过快速通道来到L细胞的营地,让L细胞开始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需要大部队来的时候,L细胞才开始工作,引导胰岛素分泌。”谢光伟说。

        L细胞工作量的增多,其直接后果是消化过程中更多分泌胰岛素,控制住了血糖。

        这种对2型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之所以能够成为业界前沿技术,还在于其微创的手术理念。

        谢光伟介绍说,这种手术是在腹腔镜下操作,只需要在患者腹部打几个直径几毫米的小孔,就可以顺利完成整个手术,实现了对患者的微创伤害,创伤小,恢复快。

        ◎肥胖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治肥胖

        肥胖是发生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2型糖尿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而且,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

        “需要指出的是,腹部型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的人。”谢光伟表示,从临床实践来看,腹部型肥胖的人群在不断扩大,“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是主要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亚太地区肥胖症诊断标准,BMI(体重指数,体重/身高平方)超过23即为超重,>27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那么,对于体型过度肥胖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群来说,谢光伟表示,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基本方法是在腹腔镜下将胃纵行切除,使原来膨大的胃成为像肠管一样。从而缩小了胃的容积,使食物进入和在胃内消化吸收减少。同时也切除了大部分内分泌细胞,手术后食欲下降,从而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

        减轻重量的同时,针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很不错。谢光伟表示,从现有的实践来看,胃袖状切除术对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相关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醒

        微创治疗2型糖尿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手术适应症

        1、年龄<70岁

        2、II型糖尿病

        3、胰岛素、C肽>正常值1/3

        手术禁忌症

        1、胰岛素、C肽<正常值1/3

        2、严重的心肺、肾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相对禁忌症

        1、脑梗塞、高血压

        2、冠心病

        3、经久未愈皮肤感染

        术前检查

        1、三大常规、生化、传染病标志、血凝机制、胸片、心电图、心肺功能

        2、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LADA:

        a、GAD-Ab(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b、ICA(胰岛细胞抗体)

        c、IAA(胰岛素自身抗体)

        d、IA-2Ab(酪氨酸磷酸酶抗体)

        3、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a.肾功能及血微球蛋白化验

        b.冠心病的相关检查(心脏CTA)

        c.胃肠功能

        d.糖尿病皮肤病变

        e.眼底检查及眼底动脉造影

        ◎专家介绍

        谢光伟 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和香港微创中心进修。原徐州市医学会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江苏省医学会腹腔镜学组及疝外科学组首届委员。曾成功举办五届淮海经济区腹腔镜外科技术高峰论坛,多次在全国及全省微创外科学术会议上展示腹腔镜新技术。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多篇腹腔镜技术论文。

        擅长结直肠良恶性疾病的微创诊断与治疗。尤其是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根治手术,超低位保肛手术。

        胃、小肠疾病的微创诊断与治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小肠粘连的微创松解术,腹腔镜下食道裂孔疝及切口疝造瘘口旁疝的微创治疗。腹腔镜下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