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鹏:失眠多是心理因素造成 盲目服药可致心理依赖

2016-03-18 15:34
摘要: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美国成人约30%-50%患有失眠症,我国则有约38%的成年人患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缺乏睡眠,多梦易醒......徐州心理咨询热线:0516-85707122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东方医院/心理频道:38岁的刘颖(化名)是一名理财经理,她平时作息非常规律,工作一直挺顺利,家庭也比较和睦。大约6个月前,可能因为工作紧张、繁忙的关系,她在时不时的熬夜状态下,开始出现入睡困难的现象。晚上没有困意,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两个小时也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急,越急脑子越是清醒。这样的后果就是白天整个人都不在状态,分析数据时注意力集中困难,东西放在哪随手就忘。期间也想过要到医院就诊,但是她又觉得这是小到不能再小的问题,到医院又检查又吃药太麻烦了,并且她还担忧吃西药副作用太大。与此同时,她听朋友建议,开始服用一些维生素类的保健品,并避免喝浓茶、咖啡,还主动到健身房去锻炼身体。通过这一系列主动的调整,她入睡果然比以前快了,但是似乎又出现其它问题了——刘颖发现自己经常半夜醒来,醒了就再难睡着。

  最近3个月,刘颖的夜间睡眠间断现象越来越明显,睡眠维持困难,最严重的时候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起来精力很差,经常头痛。她开始感到害怕,躺到床上就担心自己又失眠了怎么办。该试的方法也试过了,什么睡前喝牛奶啊,泡脚啊,也有吃过一些健脑的保健品,但是都没啥用。

  随着失眠的日渐加重,刘颖开始伴有烦躁、心慌、气短、食欲下降、记意力减退等负面反应,整天没精打采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愿意上班,精神状况差,没有愉快感,自觉精力减退明显,1周前上述症状更加严重,有时整夜不能入睡。

  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刘颖的工作和生活,她明白不能再自己糊弄自己了,果断就医。

  诊疗过程:诊断为“原发性失眠”

  当刘颖初次到市东方人民医院就诊咨询时,心理一科的孙东鹏副主任发现她面容憔悴、唉声叹气,医生还未询问其情况,刘颖自己就打开了话匣子,介绍了上述的“病史”。

  孙东鹏详细了解病情后,与患者进行了深入地具体病症的探讨。在随后的检查中,多导睡眠脑电监测结果显示,刘颖的深睡眠很少,睡眠效率比正常人差很多,觉醒增加,支持“原发性失眠”诊断。

  可以说,刘颖是很多都市中年女性的一个典型例子,她所从事的职位工作节奏很快,常面临较大压力,因此6个月前出现入睡困难,她先是尝试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稳定睡眠,起初对入睡有一定效果,但是此后出现睡眠维持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并且因为长期失眠出现躯体不适和情绪变化,最终形成原发性失眠。

  常见原因:焦虑对患者生理心理影响大

  其实,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美国成人约30%-50%患有失眠症,我国则有约38%的成年人患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缺乏睡眠,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伴有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心,身体不适。

  另外,焦虑对失眠症的生理心理影响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严重的多。

  “失眠给我带来的痛苦太大了”,这是许多患者经常说的,他们抱怨失眠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应症状,有研究证明,过分关注失眠会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要比认为失眠不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症状要重,痛苦明显。治疗效果要慢,情绪焦虑能引起人体代谢活动增加,这种生理、生化活动加强,影响了人的睡眠。

  实际上,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影响失眠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是与失眠相关的情绪问题,而不是睡眠时间长短本身。焦虑抑郁程度较轻者,可先做非药物治疗,如进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疏导等;若上述情绪问题对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时,就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了。

  失眠患者要牢记,睡眠重要,但健康快乐的生活更重要,不要将“睡好”作为快乐生活的唯一前提。越是以“淡定”、“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越可能让自己获得满意的睡眠。

  病症分析:心理因素是常见原因

  孙东鹏对此类失眠症患者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常见原因如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如情绪焦虑、抑郁、应激因素、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可概括如下。

  一、最初的失眠体验是失眠症形成的关键:最初常是由于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对他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不适宜的防御手段等,这些负性情绪引起患者在上床后感到难以入睡时,常常想到不足的睡眠对健康工作和人际关系不利,结果常导致入睡前紧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质量下降,这种体验又导致以后的睡眠周期的完成障碍,这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首次体验,常影响以后对同类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人格特征:初次出现失眠症状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在演变成失眠症的过程中,其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格特征倾向抑郁、神经衰弱、癔症,面对外界压力时内化,而不是外倾或发泄,将愤怒不安转向压抑与自责,而不是攻击或敌对,失眠可能是一个内化心理冲突的结果,这些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导致情绪唤醒,依次在睡眠期间生理活动加强,失眠随着慢性情绪加强而发生。年轻患者主要表现为易烦躁、紧张、神经过敏和强迫思维,中老年患者则表现为失望和无助,精神运动迟滞,这些人格特征既是失眠症的一个诱因,又是经历长期失眠痛苦后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认知行为模式。

  三、失眠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强求睡眠时间的刻板化,甚至认为睡的越多越好,失眠过后即使睡不着,仍卧床休息。睡眠感缺乏又称为相对睡眠感觉剥夺,对已经过去的睡目民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和错误体验,为了证实自己睡眠不足,常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情况,对不足的睡眠极易引起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再度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入睡前对睡眠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治疗方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在与患者刘颖的沟通中,医生发现,由于她思想上存在怕吃药、怕有副作用、怕产生依赖等担忧,同时在交流中又发现她对心理治疗比较认同的情况,因此孙医生有针对性地为其采用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通过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松弛训练、睡眠健康教育等方式有机结合,再加上刘颖本身对治疗的认真贯彻,睡眠情况逐渐好转,心情也放松了下来,目前已恢复正常状态。

  医生解答:盲目服药可致心理依赖

  总之,失眠症不单单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的效果,因此,服用镇静安眠药物,虽然能使失眠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反而长期会形成心理依赖。所以,心理治疗对改善失眠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要注意尊重大自然的昼夜规律,不要让熬夜等不良习惯成为常态,呵护人体天然的睡眠调节能力。

  专家介绍:孙东鹏,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一科副主任,主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睡眠研究会会员,曾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接受NLP高级心理培训,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学习rTMS物理治疗,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进行学习。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电生理治疗工作多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获得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在省、市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 0余篇。

  专家擅长:擅长睡眠障碍、抑郁症、物质依赖、心身疾病及各类神经症的诊断、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二

  徐州心理咨询热线:0516-85707122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