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疗法为患者打通血脉 是目前治疗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院/中医频道: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老年人、外伤患者的疾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主要症状包括下肢肿胀、疼痛、无法活动等,轻者在站立时感觉局部有沉重感,严重时病人常会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对于此类疾病,应当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介入治疗是消除血栓的最主要手段。国内外的治疗经验认为,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不用开刀,通过穿刺技术,于血栓内置入溶栓导管,通过导管以溶栓药物在血栓部位局部应用,血栓清除快、见效快,既避免了肺栓塞导致死亡的严重风险,又迅速改善患者症状。目前我市多数大医院的介入技术对于周围型和中央型下肢血栓已经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对于全下肢深静脉都形成血栓的较复杂的混合型血栓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2014年,徐州市中医院介入科在全市率先开展经股静脉下行置管溶栓治疗全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突破了以往的技术屏障,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医疗难题。两年来,该院介入科已实施近70例经股静脉下行置管溶栓治疗全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为下肢全程血栓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打通生命血脉,迈向新的人生。

  介入治疗是消除血栓的主要手段

  徐州市中医院介入科主任尹文州介绍,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管内皮损伤、静脉血流滞缓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其中引起血流滞缓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站立、久坐、因病卧床、静脉曲张等;而血液高凝状态在创伤、休克、手术、怀孕、肿瘤以及长期使用雌激素的患者中常会出现,此时人体会自动增强血小板粘聚能力,进入血液高凝状态。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怕发生肺栓塞,极易引发猝死风险。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心悸、晕厥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气胸、哮喘、肺炎等疾病容易混淆。因此,一旦发生疑似症状,尤其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时,患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排除肺栓塞的可能。临床调查显示,50%的静脉血栓患者会引发合并肺栓塞,其中又有3%的患者会患上致命性肺栓塞,从发作到窒息死亡只有短短十几分钟,根本来不及抢救。

  介入疗法是目前治疗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尹主任介绍,介入治疗是将导管置入血栓部位,用溶栓药物进行局部接触性溶栓治疗,促进血栓消融的治疗方法。2011年,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关于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行业规范,目前我市各大医院基本已能够常规开展周围型和中央型下肢静脉血栓,但对于混合型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尚有待提升。

  独辟新径解决混合型下肢血栓治疗难题

  基于上述背景,2014年,市中医院介入科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独辟新径,在我市率先开展了经股静脉下行置管溶栓治疗全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有效提升了混合型下肢静脉血栓的治愈率。

  下肢静脉血栓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前两者属于阶段性血栓,即患者下肢静脉没有完全栓塞,此时医生可以从没有血栓的正常血管穿刺进入血管腔内,到达血栓部位,消融血栓。但混合型下肢血栓指的是患者整个下肢的深静脉完全充盈了血栓,没有正常血管可以进行穿刺,因此如何让药物顺利到达血栓部位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过去很多医院采取“迂回战术”,尝试从各个部位进行穿刺将导管“绕”到血栓部位,但膝关节周围无法合理置管成为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市中医院则以举重若轻的战术,采取直接穿刺法,先从一条正常腿的大腿根部穿刺进入下肢静脉,放置滤器,防止溶栓后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然后从患肢的大腿根部直接下行穿刺进入血栓部位,使溶栓导管到达膝关节以下,从远端开始溶栓,彻底溶解掉下肢的全程血栓。

  两年来,市中医院已为近70位混合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缓解了病痛折磨,让他们重新站了起来。

  30岁小伙左下肢全程血栓9天后出院

  两个月前,一位30岁的小伙子小赵因车祸引起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后不得不卧床休息。卧床20多天后,他开始出现下肢肿胀现象,第二天又出现轻度的胸闷不适,家人立即将他送到了市中医院。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显示,小赵左下肢深静脉全程血栓,肺动脉造影则显示他的右下肺已经出现了部分栓塞,情况比较危急,尹主任为他紧急实施了经静脉下行置管溶栓治疗全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

  手术中,尹主任首先在其下腔静脉放置滤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引起肺栓塞的蔓延,然后经患侧股静脉下行置入导管于膝盖以下深静脉内。小赵回到病房后,医生每天以溶栓药物经导管注入血栓内进行溶栓治疗,9天之后,小赵的下肢静脉血管以及肺动脉内血栓全部消融。尹主任将下腔静脉的滤器取出后,小赵很快痊愈出院。

  相比以往各种治疗方式,经股静脉下行置管溶栓治疗全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在治疗混合型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解决了长期以来膝关节周围深静脉血栓无法合理置管的问题,可以彻底溶解整个下肢静脉内的血栓;二是溶栓时间短,临床实践证明,市中医院介入科混合型血栓患者最短2天即可出院,最长14天,平均治疗时间仅8天,为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费用;三是由于治疗时间较短,有利于下腔静脉滤器的取出,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老年人及长期卧床者应警惕血栓

  黄大爷今年79岁,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在家不是躺着就是坐着,活动量很少。前段时间,他突然发现左脚肿了起来,好多天也不消肿,且走路时小腿也有些疼痛,细心的女儿立即带他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经过彩色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医生发现黄大爷左下肢出现静脉血栓,建议进行介入手术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在老年人和长期卧床者中比较常见,因此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一定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尹主任提醒,有些人平时就感觉双腿比别人更容易疲劳、酸痛,那可能是静脉回流不好,应当引起重视。一旦发现一侧下肢肿胀或疼痛,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彩超可以对患者下肢情况进行初步观察,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则可以进行明确诊断并确定介入治疗的方案。尹主任提醒,一旦患者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应尽早治疗。一般来说,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血栓基本可以完全消融,1-3个月的血栓患者可以部分治愈,3-6个月的血栓患者大多无法治愈,6个月以上的血栓患者基本无法治愈。血栓形成时间超过半年以上,不仅无法治愈,患者还会出现血栓后遗症,进入慢性血栓综合症期,一般在3-5年后会出现下肢溃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尹主任建议,手术患者必要时可在术前和术后采取药物预防措施,长期卧床患者可以经常做足和脚趾的主动活动,常翻身,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尽可能早下床活动。特别是对老年、癌症或者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手术后应格外注意,产后妇女也须特别警惕血栓的形成。

  春运期间警惕下肢静脉血栓

  眼下,正值春运高峰期,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人头攒动,动辄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车程却给了静脉血栓不少“可乘之机”。尹主任介绍,由于下肢远离心脏,长时间坐着保持不动的姿态,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容易产生血液淤滞,不少人甚至数小时处于几乎静止的状态,很容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那么,旅途中如何避免血栓的形成呢?尹主任提醒,最关键的举措就是创造机会尽量起来活动一下,重点伸展下肢,可以做做下蹲动作,或抬高下肢,以加速静脉回流。即使空间有限,也可以原地做足部屈伸动作,踮起脚尖,抬起后跟,每次动作持续几秒钟,连续坐上10-15次,这样可以增加小腿肌肉收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另外,注意多喝水和不含酒精的饮料,水能使血液稀释,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旅途中尽量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和鞋子,有条件的乘客可以穿医用弹力袜,或佩戴便携式下肢循环改善装置。

  对于高危患者,尹主任建议上车前可以服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如果在旅途中突然发现出现下肢静脉栓塞的严重症状或怀疑有肺栓塞情况出现,应尽快下车到就近医院检查,不能拖延,以免错过治疗时机导致慢性血栓,引发血栓后遗症。

  专家介绍:尹文州,徐州中医院介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全国首批介入治疗专业副主任医师,现任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介入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泛开展各种肿瘤的介入治疗,主持开展的输卵管梗阻再通术为代表的妇产科介入在徐州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的病例数及成功率在徐州市领先;在我市首创经月国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获徐州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

  徐州中医咨询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