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抢救“黄金时间”为3.5h 术后半年康复训练很重要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院/中医频道:76岁的李先生是一名“中风”患者,虽然抢救及时,挽回了生命,但是却留下了卧床不起、失语、老年痴呆的后遗症,其实早在20年前,李先生就有过“小中风”的征兆,其间一直反复,但由于恢复很快,并没有太在意,导致病情持续恶化。70%-8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过“小中风”症状,而一旦发生小中风,患者容易再复发,而患者每复发一次,病情便会加重一点,甚至死亡。

  眼下,随着气温下降,心脑血管疾病也迎来了“多事之秋”,特别是脑卒中(俗称中风),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为此世界卒中组织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重视中年人的中风风险”。

  脑卒中为何迎来“多事之秋”?

  徐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孙菊光表示,脑卒中(脑中风)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通常指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在内的一组疾病。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致死病因。根据近年在全国开展的大样本流行病调查研究估算,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每年我国新发病例达200万人,更为严峻的是,脑卒中在我国中青年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65岁以下首次发生卒中的比例占到近50%。从门诊来看,不少脑卒中病人年纪都在30-40岁左右,以前只有老年人才有的卒中危险因素,现在中青人也满足。

  据悉,国家卫计委制定了卒中有8大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吸烟、肥胖或超重、缺乏体育锻炼和卒中家族史,如果有3个或以上,即可被认为卒中的高危人群。需注意的是,八大危险因素只是为卒中发生埋下了“炸弹”,点燃这“炸弹”的导火线也极为重要,包括工作压力、暴饮暴食、饮食结构不合理,其中还有自然气候的变化。

  70%-80%的患者都有过“小中风”史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都有起病突然、进展很快的特点。但并不是说脑卒中没有早期症状。恰恰相反,大约7-8成的脑卒中患者有过“小中风”史,只是由于一过性,没有受到患者和家属的重视。小中风属于短暂性脑缺血,症状与卒中类似,但都是一过性的,主要有一过性身体某侧肢体麻木或者乏力,一过性语言不利或突然找不到正确的词语表达,一过性的吞咽困难,一过性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或视物重影,一过性行走困难或平衡失调,一过性头晕、头痛。上述症状往往在几分钟内就会消失,持续时间最多也不超过24小时。

  据临床研究发现,“小中风”发生后24小时内有5%的患者发生卒中,3个月后有20%的患者发生卒中,因此一旦出现类似症状,一定不能大意,必须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建议患者发生疑似症状后,前来医院检查,一般可做CT血管成像和颈部动脉彩超,排除脑卒中的可能性”

  脑卒中患者抢救“黄金时间”为3.5小时

  家属出现脑卒中后,每一秒钟都极为重要,专家表示,家属需要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送往有资格的医院进行抢救,因为,溶栓及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恢复至正常人状态,在“黄金时间”3.5小时内溶栓很安全,之后溶栓则会有一定风险。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则需手术治疗,一般是行介入手术。

  对于,很多家庭在家庭出现脑梗死后会采取服用安宫牛黄丸的做法,专家并不赞成。据悉,安宫牛黄丸常用于心窍被蒙蔽(神智昏迷)时,作开窍之用。也就是说只有热闭中风,即出现“突然昏迷、面赤气粗、口眼歪斜”时,才能服用安宫牛黄丸,其他类型的卒中都不是安宫牛黄丸的适应证。比如卒中脱证神昏就不宜用安宫牛黄丸,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脑卒中患者一定要强调康复训练

  有统计称,在脑卒中幸存者中约四分之三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后遗症,假如康复治疗不介入,这些功能障碍不会自己康复,甚至会有恶化的可能,最终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术后的半年到一年之内是康复训练关键期,这段康复期训练最好在正规的医院进行,让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比如对于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在术后反复出血的可能性高,因此需先卧床,而对于脑梗死的患者则可以在术后进行早期康复。

  谁都不想发生脑卒中,因此如何预防成为许多高危人群最为关注的话题。对于危险因素的防控,特别是将卒中防治措施个体化,实现共性与个性措施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加强对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禽类等;降低食盐摄入量,每天控制在6克以内;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钾摄入量;提倡戒烟,控制体重,杜绝不良生活方式。中青年人只要注意避免以上不良因素,就可有效预防脑卒中。

  徐州中医咨询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