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慎用缘于副作用
说起氯霉素,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一个老的广谱抗生素,氯霉素在治疗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以及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等疾病方面,有着绝对优势。自1950年医学界发现它的严重不良反应后,近些年来对氯霉素的应用也在逐渐减少。作为一种临床上重要的抗生素,专家认为,应将氯霉素的使用严格限制在严重感染病例中,或在使用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和减少严重毒性反应的产生。
临床应用氯霉素要有明确的指征,上呼吸道感染、咽痛、腹泻、原因不明的发热等不宜轻易使用本药。成人每日剂量不宜超过2克,疗程也要予以限制。在较长期和较大剂量应用本药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细胞计数。早产儿、新生儿和有过敏史者都应慎用或禁用。
滴眼液可引发全身反应
许多人认为眼药水既不进入胃,又不注入肌肉或血管里,只是滴在眼内,不会有全身反应。其实不然。眼药水滴入眼结膜囊内,可通过结膜微血管、鼻腔和口咽部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同样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
氯霉素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一是可逆的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这一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可以恢复。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少见,但死亡率高。此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剂量疗程无直接关系。为了防止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临床上对应用氯霉素非常谨慎,应用前需查血象。
国内外多次报道了因使用氯霉素眼药水引起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病例。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与用药剂量有关外,还与用药者的特异体质(敏感性增高)有关。眼药水滴眼后,药物经房水或鼻泪管迅速吸收到全身,当特异体质患者接触本品后,可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
氯霉素滴眼液致再障,尽管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一旦发生常难逆转。少数存活者可发展为粒细胞性白血病。儿童、少年及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且患者常常有过敏史。不良反应发生后的临床表现为全血生成障碍,或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再生不良,但所有患者均可出现出血、发热和贫血三大症状。出血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部位以颅内、皮肤及鼻腔最多,其次为牙龈、消化道和黏膜。
儿童更要慎用
氯霉素滴眼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既便宜又好用。生活中因洗澡、游泳或揉擦等造成的眼睛感染,滴几次氯霉素滴眼液,就能很快见效。因此,有些人特意在家中常备氯霉素滴眼液,家人的眼睛一有感染就滴上几滴。但是鉴于氯霉素有较严重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儿童需慎用氯霉素滴眼液。
新生儿与早产儿由于肝脏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药物的代谢、解毒过程受限制,导致氯霉素在体内蓄积。因此,早产儿及出生两周以下新生儿应禁用氯霉素。有些家长认为滴眼液不同于片剂,氯霉素含量很低,不会有这么大的危险,但由于氯霉素的变态反应与剂量并无直接关系,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大剂量长期使用,如超过3个月,还可引起视神经炎或视神经乳头炎,尤其是小儿。
氯霉素滴眼液中的氯霉素含量尽管很低,仅0.25%,但由于小儿组织柔嫩、黏膜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并且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和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较差,因此儿童应慎用。应用氯霉素滴眼液的患者,需密切注意视功能和视神经炎的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同时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
使用氯霉素滴眼液来预防和治疗儿童眼病是不可取的。孩子眼睛感染可使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氧氟沙星滴眼液、利福平滴眼液等药物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