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专家科普:科学护肝,避免误区——肝炎患者保肝药物治疗

  全程导医网 徐州传染频道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是一种肝脏炎症性疾病,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因控制和保护肝脏。保肝药物在缓解症状、修复肝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今天,药师小李从药学角度带大家解析保肝药的作用与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理性选择。  

  首先,要明确一点,保肝药的核心作用是辅助,而非“根治”。

  一般来说,常见保肝药物类型及使用人群分以下6类:

  1.抗炎修复:减轻肝脏炎症、减轻肝细胞损伤(如甘草酸制剂)。适用人群: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此类药物可引起水钠潴留,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慎用。主要不良反应: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瘙痒、皮疹、头痛、胸闷等。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肝功能和血压、血糖及血清钾、钠浓度。

  2.抗氧化应激:中和自由基,保护肝细胞(如水飞蓟素)。适用人群:慢性肝病、轻度肝损伤患者。不良反应:水飞蓟素用药期间偶有头晕、恶心、轻微胃肠道症状、胸闷等反应。

  3.解毒排毒:促进代谢废物清除(如谷胱甘肽、硫普罗宁、N-乙酰半胱氨酸)。此类药物促进毒素代谢,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适用人群: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不良反应:谷胱甘肽用药期间偶有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等反应;硫普罗宁可出现味觉异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口腔溃疡等。

  4.利胆退黄:促进胆汁分泌,减轻胆汁淤积。(如熊去氧胆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适用人群:胆汁淤积性肝病、胆囊炎患者。不良反应:熊去氧胆酸可出现胃肠道紊乱、稀便或腹泻及上腹疼痛;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不良反应常见头痛、腹泻和恶心。

  5、调节代谢:修复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如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适用人群:脂肪肝、肝硬化患者。不良反应:多烯磷脂酰胆碱服用时偶尔会出现胃部不适、软便和腹泻及皮疹、荨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促肝细胞生长素可出现低热和皮疹及过敏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6.降酶保肝:保护肝细胞膜结构(双环醇、联苯双酯)。适用人群:慢性迁延性肝炎和化学毒物或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用药注意事项:应逐渐减量停药,防止转氨酶反弹。不良反应:联苯双酯个别患者口干、轻度恶心、头晕,偶有皮疹发生;双环醇皮疹、头晕、腹胀、恶心,头痛、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睡眠障碍,胃部不适、血小板下降、一过性血糖血肌酐升高、脱发。

  关键提醒:保肝药无法替代病因治疗!例如:

  乙肝/丙肝的治疗需要抗乙肝、丙肝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酒精性肝炎需严格戒酒;脂肪性肝炎需减重、控糖、降脂;药物性肝炎需停用致肝损伤药物。

  其次,要了解掌握保肝药使用四大原则,包括:

  1.明确病因,先治本再护肝:乙肝患者若未规范抗病毒治疗,单用保肝药可能掩盖病情,导致肝硬化风险增加。

  2.避免“多药联用”的陷阱:同时使用3种以上保肝药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部分药物成分重复会导致毒性累积。

  3.疗程需个体化:急性肝炎:保肝药使用2-3个月,肝功能正常后逐渐停药;慢性肝炎:需长期监测,根据肝功指标调整用药。

  4.警惕“纯天然≠安全”:部分中药(如何首乌、土三七)有明确肝毒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另外,作为药师,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见到患者在日常用药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保肝药是保健品,多吃无害。”

  真相:过量使用可能干扰肝脏自我修复能力,甚至诱发药物性肝损伤。

  误区2:“转氨酶正常就能立刻停药。”

  真相: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指标反弹,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

  误区3:“保肝药能预防肝炎复发。”

  真相:戒酒、规律作息、控制基础病(如糖尿病)比药物预防更关键。

  最后,小李再次提醒广大肝病患者,护肝一定要选择“三位一体”的方案

  1.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超声等。

  2.生活方式:戒酒、低脂饮食、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快走)。

  3.心理调节:焦虑和抑郁会加重肝病,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保肝药是肝炎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需理性看待其作用。患者应与肝病专科医生密切配合,根据病因、病程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用药。切记:最好的“保肝药”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疾病管理。